第91章
惦记老的,还得照顾大的。两个不着调的,连买东西去哪儿都得圆圆指路,可见这俩人没少支使她家陛下。
“你管我。”方规用脑门顶回去,然后打了个哈欠,歪头枕在李博士肩上,“这段时间表现怎么样?梁教授安排下次家访了吗?”
李博士像是不小心被脚下的石板罅隙绊了脚,颠簸了下,气息一瞬间凌乱,“梁教授说了以后都不家访了。我表现很好的。”
方规:“是吗?手机给我。”
几分钟前说着不累的李博士忽然开始大喘气:“手机没电了,我……我买衣服都用、用的现金。”
第79章
李笃意识到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第一时间不上交的手机,之后就没有上交的必要了。
手机没电是真的。
但有时,说出事实等同于委婉的拒绝。
这是一宗。
沉入水下时,李笃想,为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为了弥补前一句“表现很好”?
什么表现算很好?
圆圆走之前交代她:好好上班。
单论这点,李笃认为自己表现可圈可点,她认真履行了l&s及l&l的工作义务,完成了alice排布的所有行程。
配合心理督导组完成了最后一次评测。
圆圆不准她监控刘素娟。
她也表现得很好。
或许锁定一个十数年未接入网络的自然人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利用她掌握的资源和关系网,锁定刘素娟的动向,并非不可能。
但是她没那么去做,连尝试那样做的行动都没有。
圆圆问她“表现怎样”时,李笃以最快速度把各项评判标准在脑内以图表形式呈现,罗列每一个扣分项。
最终她计算出的分数恰如她的回答:她表现得很好。
如果圆圆没有提出质疑,让她拿出可以击溃她一切演绎的物理性证据。
所以她功亏一篑。
追本溯源,回归问题本身:她的表现真的很好吗?
好到坦然面对一切质疑?
显然没有。
她的表现远称不上好。
李笃告诉自己,圆圆不是故意失联。
她警告自己,不允许用这件事自我折磨。
可是和圆圆的聊天框里有……如果按平均每天三条信息,可能有不止一百条自言自语。
很多是在半夜三更。
圆圆的失联让她寝食难安。
她有没有在哪些信息中流露出自怨自艾……有没有责怪圆圆为什么突然不理她?
李笃不确定。
一分钟时间不足以让她回顾所有发出的信息。
她留给理工大的框架设计和数据中,埋了一颗巨雷。
这颗雷迟早爆炸。
在她匿名雇佣传媒工作室——也就是水军——将论文的影响力从业内扩大到公众范围后,它的爆发将会提前,这会对她和l&s的合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李笃不喜欢梁教授,没有人喜欢总是用一双“我看透你了”的眼睛看待同事的人。
毫无隐私可言。
而且梁教授总是有一些荒谬无比的言论。
梁教授说,圆圆终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离开她,越早离开反而对圆圆越有好处。
李笃想,如果不是圆圆的信息来得及时,她把一瞬间的冲动付诸行动,那也会酿成可怕的后果。
还好及时看到了信息,所以只是客观、公正、含蓄地评价了梁教授的心理学造诣。
回敬梁教授那一番没礼貌的发言——没有同事不请自来只为了添油加醋,幸灾乐祸。
肺泡内的氧气消耗殆尽,李笃浮出水面。
视线越过丰满的泡沫,投向磨砂玻璃另一侧。
圆圆在怪她吗?
……
方规可没空怪李笃。
简简单单的事情会被李博士自己盘算得无限曲折,愁肠百结。
李博士那过于复杂的脑回路就是对她本人最大的惩罚。
所以,惩罚李博士的任务交给李博士自己吧。
她才不费那事儿。
方规忙着规划路线。
拿到电脑和手机,她忽然觉得缺失的东西回来了,整个人完整了。
被工具奴役的现代人哎。
方规想去看看爱军集团留在各地的“遗骸”,这是她离开申城叫上林爽的目的之一。
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刘素娟和林爽这一路玩得应该挺开心,方规不然,“玩”这件事对她没什么吸引力,旅程刚开始的新奇过后,消耗的体力和精力远超收获。
一旦无法进入旅行应有的放松状态,这趟旅行更像折磨——连续近一个月每天在车上呆七八个小时,刘素娟那辆破车都送修过两次了,更别说人了。
到中后期,刘素娟和林爽仍孜孜不倦地到处打卡拍照,方规则给自己找了另一种娱乐。
她在看市井百态。
一半是旅人的旁观者视角,另一半是生意人的视角。
奇怪的是,在内陆城市,她感受到的将死不死的腐朽气息不如申城那么浓郁——或许是该死的已经死得很透彻了,新生的反而借着死物化作的肥料,焕发出蓬勃生机。
比如古城这条十点以后人流熙攘的美食街,它就比申城的大型商场有活力多了。很符合她对繁荣的定义。
这里没有那种要么生存要么灭亡的零和博弈,东家卖掉乳扇买了西家的烤串,张家没做完的白豆腐拿到王家做了臭豆腐——金钱没有被膨胀、没有被泡沫化,更不会被盘踞在城市上空的金融寡头搜刮一空。
无数条像这样的美食街涌动着「生意」的字面意思:生机的生、意境的意——这是垄断巨头无法用数据捏造的活力,虽是涓涓细流,但由个体商户搭建起的循环却处于流动状态,只要流动,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意。
有时候刘素娟和林爽赶路赶累了,或者特种兵式打卡透支精力,那俩人在酒店或spa馆补充能量时,方规就自己在酒店或商场观察。
她们去过十八线小县城的三星级酒店,也去过新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方规和工作人员聊,和客人聊。如果不方便聊天,她就观察入住情况,推算客流量。然后结合地图估算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她在刘素娟买的电子书上记了很多东西。
方规也会在咖啡厅听人聊天、听人打电话。
从这些碎片化的采集中,她收获了很多从网络上获取不到的真实的一手信息。
所以断网的时候她倒没觉得失去数码设备有多难熬,过多的数据流和信息同样干扰判断力,尤其是那些经过大数据、算法过滤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真、乃至幻觉。
她得以用自己眼睛和耳朵更充分、真切地观察和倾听,然后分析。
她甚至因此还从刘素娟口中获得了一些早年的情报。
刘素娟路上很少提及当年种种,她会给同行的两人讲道教,讲道理,讲故事。那本和世界著名童话同名的清代神魔小说《绿野仙踪》刘素娟就足足讲了一路。
但偶尔,非常少的几次,她在不经意间漏出了一点、两点她知道的成兴的过往。
令方规不解的是,上一辈乃至这一代,一名女性往往要和异性牵扯不清,就算她本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他者留于己身的印记宣之于世。
哪怕是一个足不出户十二年、自称清心寡欲的假道士。
也可能正因为刘素娟十二年来交际面过于狭窄,才让成兴这个社会关系上与她最紧密的人的存在愈发举重若轻。
刘素娟有次无意间提到,成兴自立门户那时,特地回杨梅园跟她商量过,虽然方规*认为某种意义上成兴只是尽一个关系人的告知义务。
财务问题上成兴相信刘素娟的专业水准,成兴想找银行贷一笔金额不小的钱作为启动资金,他拿着两个账本让刘素娟分析最快多久能盈利。
刘素娟算来算去,发现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那几乎称得上是个一本万利的项目。
因此她支持成兴去做那个项目。
刘素娟说,成兴起步不容易,她庆幸那几年运道好,蒙贵人襄助。也说成兴感念方爱军,力所能及地收下了爱军集团部分业务和老员工。
刘素娟怕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成兴勤勤恳恳地帮方爱军善后。
方规不怪她,刘素娟自我封闭那么多年,消息渠道十分单一。
再说了,她以什么立场责怪刘素娟。
开始那几天,她也曾被刘素娟率性而起的旅程麻痹了神经,觉得就这样浪迹天涯一辈子也不错。
刘素娟说她不后悔在杨梅园呆的那十几年,她才有更多的好奇、更新的视角去看阔别了十几年的花花世界。
她希望阿规也抛开一切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方规看过了,感受过了。
然后她愈发肯定自己无法像刘素娟和林爽期望的那样,抛开她可能一辈子解决不了的债务,偏居一隅或者偏安一时。
“你管我。”方规用脑门顶回去,然后打了个哈欠,歪头枕在李博士肩上,“这段时间表现怎么样?梁教授安排下次家访了吗?”
李博士像是不小心被脚下的石板罅隙绊了脚,颠簸了下,气息一瞬间凌乱,“梁教授说了以后都不家访了。我表现很好的。”
方规:“是吗?手机给我。”
几分钟前说着不累的李博士忽然开始大喘气:“手机没电了,我……我买衣服都用、用的现金。”
第79章
李笃意识到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第一时间不上交的手机,之后就没有上交的必要了。
手机没电是真的。
但有时,说出事实等同于委婉的拒绝。
这是一宗。
沉入水下时,李笃想,为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为了弥补前一句“表现很好”?
什么表现算很好?
圆圆走之前交代她:好好上班。
单论这点,李笃认为自己表现可圈可点,她认真履行了l&s及l&l的工作义务,完成了alice排布的所有行程。
配合心理督导组完成了最后一次评测。
圆圆不准她监控刘素娟。
她也表现得很好。
或许锁定一个十数年未接入网络的自然人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利用她掌握的资源和关系网,锁定刘素娟的动向,并非不可能。
但是她没那么去做,连尝试那样做的行动都没有。
圆圆问她“表现怎样”时,李笃以最快速度把各项评判标准在脑内以图表形式呈现,罗列每一个扣分项。
最终她计算出的分数恰如她的回答:她表现得很好。
如果圆圆没有提出质疑,让她拿出可以击溃她一切演绎的物理性证据。
所以她功亏一篑。
追本溯源,回归问题本身:她的表现真的很好吗?
好到坦然面对一切质疑?
显然没有。
她的表现远称不上好。
李笃告诉自己,圆圆不是故意失联。
她警告自己,不允许用这件事自我折磨。
可是和圆圆的聊天框里有……如果按平均每天三条信息,可能有不止一百条自言自语。
很多是在半夜三更。
圆圆的失联让她寝食难安。
她有没有在哪些信息中流露出自怨自艾……有没有责怪圆圆为什么突然不理她?
李笃不确定。
一分钟时间不足以让她回顾所有发出的信息。
她留给理工大的框架设计和数据中,埋了一颗巨雷。
这颗雷迟早爆炸。
在她匿名雇佣传媒工作室——也就是水军——将论文的影响力从业内扩大到公众范围后,它的爆发将会提前,这会对她和l&s的合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李笃不喜欢梁教授,没有人喜欢总是用一双“我看透你了”的眼睛看待同事的人。
毫无隐私可言。
而且梁教授总是有一些荒谬无比的言论。
梁教授说,圆圆终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离开她,越早离开反而对圆圆越有好处。
李笃想,如果不是圆圆的信息来得及时,她把一瞬间的冲动付诸行动,那也会酿成可怕的后果。
还好及时看到了信息,所以只是客观、公正、含蓄地评价了梁教授的心理学造诣。
回敬梁教授那一番没礼貌的发言——没有同事不请自来只为了添油加醋,幸灾乐祸。
肺泡内的氧气消耗殆尽,李笃浮出水面。
视线越过丰满的泡沫,投向磨砂玻璃另一侧。
圆圆在怪她吗?
……
方规可没空怪李笃。
简简单单的事情会被李博士自己盘算得无限曲折,愁肠百结。
李博士那过于复杂的脑回路就是对她本人最大的惩罚。
所以,惩罚李博士的任务交给李博士自己吧。
她才不费那事儿。
方规忙着规划路线。
拿到电脑和手机,她忽然觉得缺失的东西回来了,整个人完整了。
被工具奴役的现代人哎。
方规想去看看爱军集团留在各地的“遗骸”,这是她离开申城叫上林爽的目的之一。
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刘素娟和林爽这一路玩得应该挺开心,方规不然,“玩”这件事对她没什么吸引力,旅程刚开始的新奇过后,消耗的体力和精力远超收获。
一旦无法进入旅行应有的放松状态,这趟旅行更像折磨——连续近一个月每天在车上呆七八个小时,刘素娟那辆破车都送修过两次了,更别说人了。
到中后期,刘素娟和林爽仍孜孜不倦地到处打卡拍照,方规则给自己找了另一种娱乐。
她在看市井百态。
一半是旅人的旁观者视角,另一半是生意人的视角。
奇怪的是,在内陆城市,她感受到的将死不死的腐朽气息不如申城那么浓郁——或许是该死的已经死得很透彻了,新生的反而借着死物化作的肥料,焕发出蓬勃生机。
比如古城这条十点以后人流熙攘的美食街,它就比申城的大型商场有活力多了。很符合她对繁荣的定义。
这里没有那种要么生存要么灭亡的零和博弈,东家卖掉乳扇买了西家的烤串,张家没做完的白豆腐拿到王家做了臭豆腐——金钱没有被膨胀、没有被泡沫化,更不会被盘踞在城市上空的金融寡头搜刮一空。
无数条像这样的美食街涌动着「生意」的字面意思:生机的生、意境的意——这是垄断巨头无法用数据捏造的活力,虽是涓涓细流,但由个体商户搭建起的循环却处于流动状态,只要流动,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意。
有时候刘素娟和林爽赶路赶累了,或者特种兵式打卡透支精力,那俩人在酒店或spa馆补充能量时,方规就自己在酒店或商场观察。
她们去过十八线小县城的三星级酒店,也去过新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方规和工作人员聊,和客人聊。如果不方便聊天,她就观察入住情况,推算客流量。然后结合地图估算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她在刘素娟买的电子书上记了很多东西。
方规也会在咖啡厅听人聊天、听人打电话。
从这些碎片化的采集中,她收获了很多从网络上获取不到的真实的一手信息。
所以断网的时候她倒没觉得失去数码设备有多难熬,过多的数据流和信息同样干扰判断力,尤其是那些经过大数据、算法过滤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真、乃至幻觉。
她得以用自己眼睛和耳朵更充分、真切地观察和倾听,然后分析。
她甚至因此还从刘素娟口中获得了一些早年的情报。
刘素娟路上很少提及当年种种,她会给同行的两人讲道教,讲道理,讲故事。那本和世界著名童话同名的清代神魔小说《绿野仙踪》刘素娟就足足讲了一路。
但偶尔,非常少的几次,她在不经意间漏出了一点、两点她知道的成兴的过往。
令方规不解的是,上一辈乃至这一代,一名女性往往要和异性牵扯不清,就算她本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他者留于己身的印记宣之于世。
哪怕是一个足不出户十二年、自称清心寡欲的假道士。
也可能正因为刘素娟十二年来交际面过于狭窄,才让成兴这个社会关系上与她最紧密的人的存在愈发举重若轻。
刘素娟有次无意间提到,成兴自立门户那时,特地回杨梅园跟她商量过,虽然方规*认为某种意义上成兴只是尽一个关系人的告知义务。
财务问题上成兴相信刘素娟的专业水准,成兴想找银行贷一笔金额不小的钱作为启动资金,他拿着两个账本让刘素娟分析最快多久能盈利。
刘素娟算来算去,发现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那几乎称得上是个一本万利的项目。
因此她支持成兴去做那个项目。
刘素娟说,成兴起步不容易,她庆幸那几年运道好,蒙贵人襄助。也说成兴感念方爱军,力所能及地收下了爱军集团部分业务和老员工。
刘素娟怕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成兴勤勤恳恳地帮方爱军善后。
方规不怪她,刘素娟自我封闭那么多年,消息渠道十分单一。
再说了,她以什么立场责怪刘素娟。
开始那几天,她也曾被刘素娟率性而起的旅程麻痹了神经,觉得就这样浪迹天涯一辈子也不错。
刘素娟说她不后悔在杨梅园呆的那十几年,她才有更多的好奇、更新的视角去看阔别了十几年的花花世界。
她希望阿规也抛开一切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方规看过了,感受过了。
然后她愈发肯定自己无法像刘素娟和林爽期望的那样,抛开她可能一辈子解决不了的债务,偏居一隅或者偏安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