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11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已经给桑景丽做了一个。结果桑景云让她给桑景丽做榜样,和桑景丽一起学,她只能给自己也做一个书包。
  陆盈这辈子,做过很多书包。
  她未出嫁时,曾给自己的兄弟做书包,后来嫁了人,更是没少给子女做书包。
  但这是她第一次给自己做书包。
  想到这段时间,桑学文读给她听的《真假千金》,陆盈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她这么大年纪,也能去读书,也能学认字?
  她能学会吗?
  而在上海一些地方,很多人都在为要不要送女儿去读书这件事争吵。
  阿兰工作的钱家是做生意的,家里有两个小姐。
  钱家没让两位钱小姐去读书,但平日里并不禁止她们出门。
  年前,这两位钱小姐每日都跟小伙伴一起去茶楼吃早饭,钱家人也没拦着。
  结果今天,她们缠着父母,说想要去读书。
  “你们两个女孩子,读什么书?再过几年,你们就能嫁人了!”钱父不赞同。
  钱家二小姐道:“爹,别人能去读,我为什么不能去读?”
  “那些人都是不安分的!”
  “哪里不安分了,洪家小姐不也读过书?”
  “她读书的时候年纪还小,现在早就不读了!”
  ……
  钱二小姐和父亲越吵越厉害,突然,钱三小姐道:“爹,现在那些有本事的男人,都不愿意娶不识字的妻子,你让我们读书,我们能嫁得更好。”
  钱老板面露迟疑,考虑过后,终于答应让两个女儿去读书。
  等回到房间,钱二小姐就哭起来:“小妹,我们爹跟金老板一样,把我们当个物件,就想拿我们去换好处。”
  钱三小姐才十二岁,表情却很成熟:“姐,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想办法过好自己的日子。我们多学点东西,这样就算以后遇到事情,也不用慌。”
  钱二小姐闻言,点了点头。
  租界,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对自己的女儿道:“媛儿,你若是实在不想上学,以后就不去了,左右那些字,你都已经认识。”
  他几年前,将女儿送去学校读书。
  但他女儿不爱读书,之前一直闹着不想继续上学。
  这时,叫媛儿的小姑娘突然道:“爹,我要继续上学!我一定要考上中学!”
  她原先只觉得读书辛苦,最近看了《真假千金》,却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
  她真的,就要在后宅生儿育女,过一辈子?
  不,她不想,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必须读书!
  又有一些男人,决定送自己的女儿去上学,还有人鼓动自己父母,让父母送自己妹妹去上学。
  一些没有回老家,留在上海过年的新式文人,也感慨不已:“看《真假千金》这本书,真的会因为金月季对知识的渴望而动容。”
  “若我妻子,想法如金月季这般就好了!”
  “云景先生成功塑造了一个觉醒女性的形象。”
  “这几日没有《新小说报》看,着实让人不适应。”
  ……
  第77章 战地记者
  正月初三, 隔壁孤儿院的学堂,正式开始上课。
  孤儿院所有五岁以上,没有残疾的孩子, 都必须上课,剩下的孩子则照常生活, 由雇来奶娘照看着。
  孤儿院的房子都是两层的,孩子们睡觉是在楼上, 而上课的教室,则在底楼。
  这里也是平日里, 孩子们吃饭的地方。
  今天桑景云照旧没有动笔, 她一大早, 就领着陆盈和桑景丽去了隔壁,打算陪他们一起听姚同丰的课。
  姚同丰没有授课经验, 但他对教学充满热情, 也不嫌弃孤儿院的孩子,桑景云相信他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孤儿院没有钟, 也就没有准确的上课时间, 干脆吃完早饭就上课。
  等桌椅被收拾好, 姚同丰就道:“同学们,今天是我们开始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先一起来唱歌。”
  姚同丰带着大家一起唱《读书郎》。
  座位是按照身高排的,桑景云让桑景丽坐在最前面, 她和陆盈, 则坐在最后面。
  孩子们都开始唱歌, 陆盈却有点不好意思张嘴,桑景云注意到这一点,大声跟着唱。
  陆盈见状, 就也跟着唱出声。
  唱完歌,姚同丰就道:“今天,我先带着大家数数,然后再教大家写自己的名字。”
  姚同丰先带着孩子们,从一数到一百,来来回回数了好几次,然后给每个孩子写他们的名字。
  很多孩子,原先是没有名字的,姚同丰就现场给他们起一个。
  当然,看似是现场起的,其实不是。
  这段时间,姚同丰了解过班里每个孩子的情况,他给他们起的名字,都跟他们本身的特质沾边。
  除了起名字外,姚同丰还给那些不知道自己生日的孩子,想了个生日。
  “二狗,你既然不知道自己该姓什么,就姓谭吧,你长得很壮实,还总是帮忙干活,是个再好不过的孩子,叫谭文武如何?老师希望你将来文武双全。”
  “小米,你是个安静的小姑娘,老师希望你胆子大一点,多说说话,你叫谭文巧怎么样?”
  ……
  一个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全是较为常见但寓意很好的字。
  所有有了新名字的孩子,都非常开心,而他们在选生日时,大多选了自己来孤儿院的这天,当作自己的生日。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有名字,有生日的,那就不用改。
  姚同丰在纸上写上这些孩子原本的名字,再写上他们的新名字,他们的年龄,还有他们的生日,最后将之交到他们手上。
  最后,他又说了说学堂的各种规定,如此一来,一上午就过去了。
  桑景云在教室后面坐了一上午,觉得姚同丰做得挺好的。
  不过班里的孩子,基础很差,纪律也不是很好。
  现代的孩子都上幼儿园,家里也会教一些知识,因此很多人去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识一些字了,也知道上课不能说话之类的事情。
  这些孩子以前野蛮生长,却是什么都不懂的。
  不过桑景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陆盈和桑景丽读书这事儿,她也彻底放下心。
  陆盈没读过书,但其实认识几个字,自己的名字,还有简单的数字,都是会写的,算数也会一些。
  桑景丽这几个月被桑学文教着,也学了一些字。
  她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绝对可以领先孤儿院的孩子。
  上课只上一上午,下午,钱表姑会让自己的两个孩子,教孤儿院的孩子做针线活。
  再过段时间,谭峥泓打算接一些诸如做纸袋、做棉签、做火柴盒之类的手工活给他们做。
  现如今机器很少,市面上的竹筷都是手工削的,这样的活儿对谭峥泓来说不难找。
  若有手巧的孤儿,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也是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桑景云上完课,就回家吃饭。
  初一那天她见过谭峥泓,但这两天谭峥泓一直没过来,倒是他的保镖,又来了孤儿院这边。
  桑景云觉得他们已经不是保镖了,而是孤儿院的保安。
  一直到初五那天,桑景云才又见到谭峥泓。
  谭峥泓跟她一样,去听了一上午的课,回来就道:“桑小姐,姚先生耐心真好!”
  孤儿院有那么几个孩子,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清楚,他看得都急了,姚同丰竟然还能温声细语,真的太厉害了。
  谭峥泓把自己去听课遇到的事情仔细说了,桑景云闻言道:“这些孩子从小缺吃少穿,肚子里还长寄生虫,他们长期营养不良,学东西也就比普通人慢。”
  这个时代的穷人,和现代的穷人不一样。
  这时的穷人,是真的会被饿死的,若不是谭峥泓,这些孩子,很多都活不到成年。
  还有寄生虫……刚来时,他们每个人都长蛔虫蛲虫,谭峥泓光是给他们买驱虫药,就花了不少钱。
  “原来如此,”谭峥泓道,“幸好我爹有钱。”
  桑景云闻言笑了笑:“幸好我爷爷有钱。”
  她这身体的原主小时候总发烧,若是生在普通农家,大概率会夭折。
  谭峥泓这时,又说起办厂的事情:“桑小姐,我已经跟我父亲说过办厂的事情,我们办一个砖瓦厂,股份一人一半。”
  办砖瓦厂,是比办水泥厂方便的。
  他们国家烧制砖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他请几个会烧砖的师傅,再学一学现在较为先进的烧砖技术,盖一个好点的砖窑,再请人做一些手工压砖坯的简易机器,就可以开始烧砖了。
  他们国家在古代,烧制的一直都是青砖,而这次办厂,谭峥泓打算烧制红砖。
  红砖的烧制方法比青砖要简单,成本也低,当然,红砖的使用寿命比不上青砖。
  但一般的建筑,使用红砖已经足够。
  桑景云对此也很赞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