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4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小说用词流畅,非常好看,他很快就将之看完。
  “妙啊!”张先生赞叹。
  谭峥泓觉得自己遇上了知音:“张先生,你也觉得这小说写得好,是不是?”
  张先生道:“我觉得妙的,不是这部小说,而是写这部小说的人的想法。借由小说,确实更容易让人接受标点。”
  他不爱看《新小说报》,但知道这份报纸,非常受上海普通市民的喜爱。
  今日,说不定有上万人,看到了这张有标点的报纸。
  “标点如此好用,早就该用了。”谭峥泓这时才想起来去看作者名字,这一看,便看到“云景”两字。
  他眼睛一亮:“张先生,这个作者,之前还编了一部带标点的连环画!”
  谭峥泓连忙将昨日买的连环画拿出来,给张先生看。
  张先生看过,便道:“这应该是个笔名,我不知道这笔名后面的人是谁,但他一定是一位一心推动文化改革的人!”
  张先生有师德,之前教授谭峥泓时,尽量不给谭峥泓灌输自己的思想。
  但今日,他再也忍不住,开始跟谭峥泓大谈特谈。
  谭峥泓越听越兴奋。
  他自幼生活在南洋,虽然家境富裕,但南洋到底被列强占据,他免不了遭到不公正待遇。
  他父亲家财万贯,但见到列强在南洋的驻军军官,却也要点头哈腰,还要月月上供。
  若他们国家能强盛起来,不惧列强,那该多好!
  这么想着,谭峥泓摸了摸手上的报纸。
  云景先生,应该是一个像张先生一样,寻求救国方法的文人。
  他一定要支持云景先生!
  既如此,他再多买几份报纸送给张先生?张先生可是说了,他要将这报纸寄到北平,给他的朋友看。
  谭家的下人刚买回报纸,谭峥泓就又让他去买报纸了。
  多买报纸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当然,也有人在看到《新小说报》使用标点之后,对《新小说报》大肆批判。
  可即便有人骂,《新小说报》的销量,也是实打实的。
  今日的报纸,黄培成多印了一千份,因而早上时,并未卖光。
  然而上午八点,便有许多人来找他,想要多进一些《新小说报》,不过短短一小时,这一千份报纸,便销售一空。
  报社的印刷房已经开始印刷明日的报纸,黄培成看了一圈,最后道:“明日的报纸,先停一停,把昨日报纸的排版拿出来,再印上两千份。”
  他觉得,他的报纸,应当还能再卖两千份。
  这报纸,一定有很多人想收藏。
  往前二三十年,报纸数量很少,销量也少,1890年前后,《申报》每日不过卖出六千份。
  但近十年,报纸的用纸进行了改革,从原先用毛太纸、油光纸等进行印刷,改为用新闻纸进行印刷。
  印刷设备也先进许多,报纸的成本便低了很多。
  报纸成本低,售价就也低了,销量自然猛增。
  如今,《申报》在上海和周边大城市销售,每日都能卖出数万份。
  《新小说报》跟《申报》当然不能比,他们每日大约能卖出七千份。
  卖出的是七千份,看报的人却绝对不止七千个,这些看报的人,还都是家境不错的,因此,商家很愿意在报纸上打广告,广告收入是《新小说报》收入的大头。
  若他们报纸的销量起来,广告一定能涨价!
  多印一些,平摊成本后,每份报纸的成本还会下降。
  他们报社请排工排报纸,四张加起来二十四元。
  新闻纸一千张大约一元,印刷费一千张大约两元。
  之前,他们每份报纸用三张纸,算下来成本是一个铜元多一点,而他们报社出售报纸时,每份卖两个铜元。
  光卖报纸,七千份大约能挣五千个铜元。
  现在他们每份报纸四张纸,成本有所增加。
  但广告和销量也有增加,反而可以多赚一些。
  黄培成算着账,已经决定,往后再接广告,一定要广告商加钱。
  黄培成正想着这事,又有人找上门来,想买报纸。
  黄培成喜笑颜开。
  今日,《新小说报》多印了三千份,总印刷量已达到万份。
  若这一万份报纸都能卖出,那上海日销量过万的报纸,便又多了一份!
  第37章 后续情节
  桑景云和桑钱氏买好报纸, 又去买了四斤猪肉,一斤冰糖,这才往家里走去。
  回家的路上, 桑景云抱着报纸,有些兴奋。
  《新小说报》编辑部的人, 大概是误会了她的身份,以为她是个有名的文人, 于是在刊登她的小说时,用了标点。
  这对她来说, 有极大好处。
  一定会有很多人, 关注到她的这部小说。
  甚至一些平日里不看小说的人, 说不定都会读一读她的小说。
  但走着走着,桑景云心里的兴奋渐渐退去, 开始考虑一些别的东西。
  她原本, 只想写一部可以快速发表,可以挣到钱的小说, 并未多想什么。
  但现在, 她的小说这么受重视, 她的追求,或许不该只有这么点。
  桑景云觉得,自己可以想办法,将这部小说写得更好一些。
  她有自知之明, 她知道她的学识, 绝对比不上这个时代那些读了多年书的文人。
  单论对文言文的理解, 桑景英都能超过她。
  她初高中那会儿,学了许多古文,但时间一长, 就都还给了老师。
  一些纯文言的内容,她是看不懂的。
  但她也有优点。
  她敢打包票,她看的小说的总量,超过这时任何一个人,她写过的小说的总量,也超过这时的任何一个人。
  上辈子,她是真的很喜欢看小说,看书速度还非常快,若是看不用动脑的网文,有时一天下来能看上百万字。
  写小说这一点,那更不用说。
  网络时代,一些小说总字数过千万,但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写一部一百万字的小说,已经很了不得。
  而她写了十几年小说,加起来有两千万字。
  这些小说,在文学性上有欠缺,但论调动情绪的能力,论感染人的能力,绝不会差。
  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
  小说可以给人力量,她可以更用心地去塑造孟佑,传递给人积极的思想。
  她笔下的孟佑,本就是不管遇到什么磨难,都不会放弃的,在之后的故事里,她可以多进行相关描写。
  她要告诉读者,风雨后,总能迎来彩虹!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
  故事的结局,是桑景云早就定好的。
  她这书虽然叫《双面魔君》,但她从未想过,要让孟佑一直当魔教教主。
  魔教就是一个残害百姓的黑恶势力,它不该存在。
  这是她的想法,也是孟佑的想法。
  只是,魔教坏,正道也不全是好人,孟佑的家人,就死在道貌岸然的正道人士手上。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很多武林人士,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不把普通人的性命当回事。
  就像魔教掳掠幼童培养成死士,又比如正道人士在除魔卫道时,全然不顾受到牵连的普通人。
  这些武林高手,就是武侠世界的特权阶级和资本家。
  有些武林人士还好,但也有很多人在拥有武力后,广收门徒,直接就成了盘踞一方的恶霸,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这些武林人士不事生产,却能拥有源源不断的修炼资源,能培养无数打手,靠的就是压榨他们所掌控的地区的百姓。
  按照桑景云的设定,当年是诸多武林人士,一起灭了名剑山庄。
  一来是为了抢夺绝世武功,二来则是为了名剑山庄的财富。
  孟家拥有一处铁矿,还拥有顶尖的武器锻造工艺,所以才被称为名剑山庄。
  孟家被灭后,铁矿和铸造工艺,就被那些人瓜分,那些人铸造出大量兵器后,还抢占地盘,大肆敛财……
  按照桑景云一开始的设定,孟佑在掌控魔教后,会装成不谙世事,武艺平平的年轻人,进入中原武林。
  他会一个个,揭露仇人的真面目,将他们全部铲除,还会设下一个局,让那些不干好事的魔教教徒和武林人士两败俱伤。
  最后,他再带着他真正的心腹,那些曾与他同生共死的魔教暗卫出面,将两方势力一网打尽。
  这个世界,不需要这些仗着有一身好武艺,就高高在上,将平民当做蝼蚁的人。
  孟佑在底层摸爬滚打过,他曾是一个被魔教当成损耗品使用的暗卫。
  他不想屠龙者终成恶龙,在成为天下第一后,便带着诸多暗卫隐居。
  他们教导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认字,还教他们修练《无名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