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4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标点的报纸,我们是独一份,一定引人注目。”
  “虽然会被某些人骂,但有争议方有热度!”
  ……
  黄培成也觉得有争议才有热度,之前《上海日报》的高汉林发文指责他们报纸上连载的一部小说,说那小说非常低俗,是教人如何去青楼的。
  而这不仅没有让他们报纸的销量下降,反而让他们报纸的销量增加许多。
  现在若有人骂,不见得是坏事。
  最重要的是,他的报纸刊登白话小说还用标点,这是走在了《上海日报》前面,他也能压高汉林一头。
  说完话,听到外面有报童叫卖报纸,黄培成立刻将人喊进来。
  报童年纪不大,也就十来岁。
  这报童很瘦,显然日子过得并不好,但他的手脸和打了补丁的衣服都干干净净的。
  干净是对报童的基本要求——报纸不便宜,只有有钱人才买,那些有钱人,可不会买一个脏兮兮的孩子手上的报纸。
  报童手上拿着一些报纸,背在身前的布袋子里,还放着许多报纸。
  黄培成拿出几个铜板给他:“我买一份《申报》和一份《新闻报》。其余报纸你也给我看看,若我有想要的,便也买下。”
  这报童无有不应,拿出各种报纸给黄培成看。
  黄培成对别的报纸不感兴趣,挑出《上海日报》阅读。
  他是不乐意花钱买《上海日报》的,资敌的事情干不得。
  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上海日报》,他必须看。
  “这报纸上的新闻,要么是大家都知道的,要么是过时的,别的又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在没什么好看……”黄培成正嫌弃《上海日报》,动作突然僵住。
  这报纸上,有一篇报道,是说南城书局出了个有标点的漫画,还号召大家使用标点。
  黄培成看到这篇报道,险些一口血喷出去。
  《上海日报》刚刚号召大家使用标点,他就在刊登小说时用上标点,像是跟着《上海日报》走。
  “岂有此理!”黄培成怒道。
  若是这《上海日报》的报道晚一天发,那丢脸的,便是高汉林了。
  高汉林的运气,为何如此之好?
  见黄培成面色有异,《新小说报》其他编辑,便都过来看报。
  见到《上海日报》上的报道,他们也有点郁闷。
  他们正准备一鸣惊人,结果死对头先呼吁了一番……
  “先生,你要买这份报纸吗?”报童满脸希冀地问。
  “这报纸不好看,我不买,我再买一份《时事报》。”黄培成又掏钱买了一份《时事报》。
  他咬着牙,将《上海日报》上的报道又看了一遍,同时在心中将高汉林骂了个狗血淋头。
  报童离开后,有编辑问黄培成:“我们可要按计划印刷《双面魔君》?”
  黄培成道:“要!”
  都做了那么多准备,他哪能不印?
  他从不看《上海日报》,他们《新小说报》用标点,跟《上海日报》无关。
  黄培成看《上海日报》时,上海地界,很多人同样在看《上海日报》。
  法租界,一栋漂亮又宽敞的洋房里,谭峥泓正在吃早餐。
  他吃的是牛肉粿条,这东西在上海没得卖,是他带来的厨子专门给他做的。
  一边吃早餐,谭峥泓一边看报纸。
  他父亲在来了上海后,便将销量好的报纸,全都订了一遍,每日,都会有专人将报纸送到他家。
  报纸上的字密密麻麻,看得谭峥泓眼晕,他挑拣着排版清爽的报纸,看了些时事新闻,然后便翻出《上海日报》阅读。
  谭峥泓的国文不太好。
  他父亲谭大盛是日子过不下去,去南洋讨生活的劳工。
  因为勤劳肯干,谭大盛被谭峥泓那个更早一些到南洋,开了一家铺子的姥爷看中,娶到了他的母亲。
  之后,谭大盛跟他姥爷借了钱做生意,因运气好,在二十年间将生意越做越大。
  现如今,谭家在南洋有好几个橡胶园,还有好几处矿场,乃是南洋富豪之一。
  谭大盛一心想回来报效祖国,晚清时,就跟某些官员联系上,想回国投资开厂,后来国内局势有变,他的行程被耽搁,也就到了今年才回国,受邀来到上海。
  谭峥泓受父母影响,也一心报效祖国,为此,不惜撕掉爱德华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谭大盛见他态度坚决,也就将他带回国内。
  如今谭大盛在上海办厂,他也就住在了租界。
  谭峥泓对租界生活,极为不适应。
  他会马来语、英语、闽南语,还会一点潮汕话,但不会说吴语。
  国文的读写,对他来说也很难。
  字他是认识的,要读些白话文也不成问题,但文言文,他许多都看不懂。
  他的字,还七歪八扭非常丑。
  这不能怪他,他自幼在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老师讲的都是英语。
  十七岁的他说英语完全没口音,但国文只有上海高年级小学生的水平。
  为此,来到上海后,谭峥泓还闹过几回笑话。
  现如今,谭大盛请了一位名师教导谭峥泓国文,但这并非短时间能精进的。
  谭峥泓愿意看《上海日报》,是因为《上海日报》上的新闻,写得非常白话。
  此外,这份报纸还会刊登诸如某小开因被欺骗感情,闹着要自杀这样的新闻,谭峥泓对这些很感兴趣。
  今日,他照旧在《上海日报》上,搜索有意思的新闻。
  翻阅时,他看到其中一篇报道,说南城书局,出了一部有标点的《西游记》连环画。
  若有标点,国文也不至于这么难读!谭峥泓当即就想看一看这连环画。
  恰好今日,他的国文老师有事不来给他上课。
  谭峥泓扯了扯自己的长袍,骑着自行车出门,一路问话一路走,很快来到南城书局。
  此时的人,能做的事情不多。
  因而许多人在看到《上海日报》的报道后,便来南城书局,想要购买《西游记》连环画。
  谭峥泓见人多,对这部连环画愈发感兴趣,但此时书局里人满为患,他隐约还听到有人说这部连环画已经售罄。
  正巧看到有人喜形于色,拿着一册连环画出来,谭峥泓叫住对方,提出要用两个银角子,购买对方手上的连环画。
  那人毫不犹豫,将连环画卖给谭峥泓。
  谭峥泓站在原地,便翻看起来。
  他并未看过《西游记》,只听人说起过,翻开这连环画,也就觉得里面的故事非常新奇。
  这石猴挺有意思!
  谭峥泓看书有些慢,但没过多久,便将手上的连环画看完。
  正巧此时书局内的人,因书已售完纷纷离开,他便挤了进去:“我想买这书后面的内容,要如何买?”
  费中绪听到声音看过去,就看到一个比自己高了大半个头,相貌英俊的少年。
  这少年穿着跟他一样的熟罗长袍,但他的长袍是亲戚给的旧衣,这少年穿的却是贴身新衣。
  此外,对方的裤子是纺绸的,鞋子是缎面的,一看便知出身富贵。
  费中绪笑道:“这书现下只出了一册,但若是有需要,可花钱预订后续连环画,若愿意出跑腿费,我们南城书局还可送货上门。”
  见谭峥泓听不太懂吴语,费中绪还连比带划了一番。
  弄清楚费中绪的意思后,谭峥泓摸出两个银元做定金,让南城书局在新书印刷出来后,马上派人送到他家,每册都送五本。
  谭峥泓父母的国语也不好,谭大盛劳工出身,虽后来苦学过,国语水平也就跟谭峥泓差不多,他母亲更是许多字不认识。
  他觉得这书,父母也能看。
  他还有一些朋友,应该也会喜欢这书。
  谭峥泓订购完,骑着自行车回家,觉得很是无聊。
  上海租界能玩的东西不少,比如去年,就开了个新世界游乐场。
  里面光剧场,就有十多个,表演戏曲、曲艺、话剧、歌舞、魔术等,还会放电影。
  但戏曲他听不懂,话剧人家说吴语说北京话,他也听不懂,他还不喜欢歌舞,能看的就只有魔术和电影。
  电影总共没几部,魔术表演也大同小异,他早已看腻。
  他在南洋时,忙于读书没个空闲,还以为来了上海,也会过差不多的生活。
  毕竟他父亲早已帮他安排好,让他进复旦公学读书。
  奈何他国文不行,此时老师或是用吴语授课,或是用北京话授课,他还遇上听不懂这个大问题,只能先找老师学国文,改为明年入学。
  谭峥泓想找些事情做,交一些朋友,但因为之前有人把他往烟馆带,他父亲便不敢让他出门社交。
  南洋鸦片同样泛滥,还有专门的鸦片税,是殖民者的重要收入来源。
  但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是祸害,谭大盛就对此深恶痛绝,唯恐谭峥泓被带坏。
  回去的路上,谭峥泓看到有两个外国巡捕在用棍子打一个衣衫褴褛,背着两筐红薯的中年男人。
  那中年男人不知自己为何挨打,抱着脑袋连连求饶,却让那巡捕愈发生气,踹了他好几脚。
  他立刻上前,与那外国巡捕交谈起来,这才知道这中年男人,是迷路走到富人区,才遭到驱赶,偏他被吓破了胆子,只知道蹲在原地求饶,一直不走,也就挨了打。
  这人实在冤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