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4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桑景英自然是同意的,两人便一起前往南城书局。
  南城书局前面是个店铺,出售各种书籍。
  这里的书大多是南城书局自己印的,但也有其他书局印刷的书,全都标明售价。
  桑景云看了一眼,发现这里很多书都是文言的,因而书很薄,像《三字经》《千字文》等,售价极为便宜,一本不过几个铜板。
  但是翻译的外国小说,价格则极为昂贵,薄薄一本就要四角五角,
  桑景云对其中很多书都感兴趣,但便宜的不想买,贵的又太贵。
  最终,她只买了一本《茶花女》。
  这书她在现代看过,但这时的译本很有意思,他想重新看一遍。
  而且这书,她看完后能给桑景英桑景雄看。
  若是她能把这书保存下去,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收藏品。
  桑景英见桑景云买书,低声念叨:“姐,这书也太贵了。”
  就这么薄薄一本书,跟他做一件衣服一样的价格。
  他觉得没必要买,可以在这里站着看完。
  如今书店里,就有不少人站着蹭书看。
  “偶尔买一本,也没什么关系。”桑景云笑道,掏钱买了书。
  也是这时,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从里面搬出一箱书。
  桑景云好奇地看了一眼,惊喜地发现这书,竟然是《西游记之猴王出世》。
  这不就是她跟桑景英写的书?
  现在的书局效率这么高?这书的画稿上周才交上去,这周就出版了?
  桑景云想到自己上辈子,签了出版协议后,都要很久很久才出书,对此时的出书速度叹为观止。
  那个在书局前面卖书的人都很惊讶:“费编辑,这书已经出了?”
  听到“费编辑”三个字,桑景云心里一动,这个搬书出来的人,莫非就是费中绪?
  这人确实是费中绪,他见卖书的人好奇,便道:“那石板,一面可以画八张图,也就印得很快。”
  那石板,他们是昨天上午调试好的,昨天下午印了一些书出来。
  就在刚才,他们裁剪纸张,装订书册,做出了第一批共一百册书。
  他急着将书拿到外面,是想看看顾客是否喜欢。
  “这书能否让我看看?”桑景云问。
  “自然可以。”费中绪瞧见问话的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殷勤地递给桑景云一本。
  桑景云翻看起来。
  此时印刷技术一般,但也将字印得清清楚楚,洪玥画的图,更是分毫不差出现在书中。
  就是书上的那些线条,比洪玥画的要粗,应当是印刷技术不过关的缘故。
  今日是周日,学校都放假,店里的客人也就有些多。
  桑景云看了看店里的那些顾客,拿着书做出惊喜模样:“这书真不错,图画有意思,故事也好读!二弟,我觉得三弟和四妹,一定会喜欢这书,我们买回去给他们看吧!”
  来书店的女生本就少见,桑景云说话的声音又大,店里的客人,便都看过来。
  桑景云又道:“二弟,这书适合孩童和识字不多的人看,我觉得可以多买几本,给亲朋送一些,我们先买上五册?”
  桑景英不知道桑景云为何突然这么说。
  但这书他也有写!
  买五册是应该的,他想一本拿来收藏,一本拿来看,再来几本送人……
  桑景英开口:“好!”
  竟然有人打算同一册书,一次买五本?
  店里的客人不止看过来,甚至都围过来,费中绪也很惊讶:“这位小姐,你一次要买五本?”
  “对,我对这书实在喜爱。”桑景英朝着费中绪笑了笑。
  费中绪中等个子,眼睛不大,鼻子有些平,相貌不出众,但也不丑。
  他穿着桑景雄心心念念的熟罗长袍,梳着中分,是这时常见的文人模样。
  “小姐好眼光!”费中绪觉得眼前这个小姑娘,眼光实在好。
  而这时,店里其他人也围过来,从费中绪面前的箱子里拿书看。
  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黑色铁线纱马褂的中年男人在翻看书后,就惊喜道:“这连环画,竟用了标点,不错!确实不错!”
  桑景云道:“这位先生,我也觉得这标点用得极好,便于阅读。里面的故事用白话写,也方便理解,我之前读《西游记》,总看不进去,这书却让我一眼就喜欢。”
  自家的书,自然要努力宣传。
  桑景云仗着没人知道自己是写脚本的人,便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起来。
  “对,这书讨人喜欢,我也买两本。”这人开口,又问费中绪:“这书似乎是一套的?后续何时出?”
  费中绪连忙道:“这位先生,后续的书,我们已经加班加点在出,应当很快就能出完。”
  这人闻言,突然道:“此书我要订购二十套。”
  “这么多?”费中绪愈发惊讶。
  这个中年男人道:“我这次来书局,是想买些书,捐给几所小学,此书极为合适。”
  费中绪当即带着这位中年人登记起来,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掏钱买书。
  这书很薄,一册只卖六个铜板,并不贵。
  他们就算自己家中没有孩子,亲朋好友也有孩子,买了书之后除了自己看,还可用来送礼。
  桑景云用三十个铜板买了五册书,然后将书拿在手上,不停夸赞这书,还道:“这是我见过的,头本有标点的书,拿来收藏也是好的。”
  被她鼓动着,后面来书店的人,也纷纷解囊买书。
  费中绪惊讶地看了桑景云一眼。
  若非不认识这姑娘,他会以为这是自己请来的托儿。
  第34章 报道
  桑景云以前出过书, 每次出书,她都会帮出版社宣传一番。
  这次正好遇上,便也帮南城书局做了些广告。
  上辈子, 她在填写投出版用的作品信息时,能面不改色夸奖自己的作品, 此时对着一些陌生人,自然也能面不改色, 说自己编写的连环画是一本好书。
  “要让国家发展起来,必须让百姓识字。想让我们国家几万万的百姓都识字, 推广白话势在必行, 推广标点也是必须的。这部连环画, 或许是我们国家第一部有标点的书,意义非凡!”桑景云说得大义凛然。
  这也是她的真心话, 更是这个时代, 很多有识之士的想法。
  文言文太难学,想要推广极为困难, 所以, 大家才千方百计, 推行白话。
  只有推广白话,才能让读书和阅读变得简单,才能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
  其实, 桑景云还觉得应该简化汉字。
  一些繁体字很难写。
  那些专门的学者, 或者喜欢相关文化的, 可以去深入研究,但作为普通人,亂竈龜鬱这样的字, 能不写还是不写为好。
  桑景云的观点有些激进,若遇上旧文人,少不得被训斥一番,但她这观点,在这时不算最激进的。
  这年头,甚至有很多人提议废除汉字,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南城书局的书铺不算大,但因为今日是周末,有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蹭书看,因此铺子里人很多。
  并非所有人都赞成桑景云的说法,还有人觉得桑景云一个女子,在此大放厥词,是哗众取宠。
  但绝大多数人,都被桑景云感染。
  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听别人说一本书好,便也会觉得那书不错,更何况这本连环画,确实让人挑不出错处。
  要说这书过于简单,可这书本就是给孩童看的。要说里面的图画有些简陋,但此时印刷的插图,都是这般的。
  这书的构图,甚至极有特色。
  “第一本有标点的书,确实该买。”
  “我用此书教孩子识字,他一定愿意学。”
  “我妻子识字不多,这书适合她看。”
  “我母亲爱看猴戏,定也喜欢这书。”
  “有了标点,确实便于阅读。”
  ……
  桑景云见气氛已经被炒热,时间又不早,便带着桑景英匆匆离开。
  等离开南城书局,她才注意到桑景英面红耳赤,一副极为不好意思的模样。
  “阿英,你害羞了?”
  “姐……”桑景英有些不好意思。
  桑景云道:“有句老话叫‘面皮老老,肚皮饱饱’。爷爷说了,人要诚信,但脸皮不能太薄,脸皮薄的人,容易受欺负,也做不成生意。”
  桑景英想了想,认真点头:“姐,你说得对。”他不该太过面薄,他家一直是做生意的,他爷爷在世时,也会不停夸赞自家铺子的绸缎。
  桑景云见桑景英一脸认真,又笑起来:“其实刚才,我也有些不好意思。”
  桑景英跟着笑了。
  两人匆匆赶去《上海日报》,正好到午饭时间。
  洪永祥瞧见他们,笑着起身:“走,我要宰你们一顿,你们请我吃西餐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