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1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乡下的豆腐较为便宜,足足有两碗。
  她做了一碗番薯叶烧豆腐,又煮了一锅海带豆腐汤,还煮了干饭,并蒸了一些南瓜。
  家里没有味精,调味料只有盐和酱油,那酱油还不是后世自带鲜味的生抽,菜肴的味道,自然极为普通。
  那豆腐,还带着股淡淡的酸味儿。
  但桑景云饿得很了,倒也吃了不少,桑景丽更是在往碗里舀了一些海带豆腐汤后,不停扒饭。
  吃过饭天已经黑了,桑钱氏点了一盏油灯放在八仙桌上,烧了些热水供家里人洗漱。
  桑学文晚饭前犯病被关了起来,堂屋里很安静,桑景云也就拿出报纸,坐在桌边看。
  洪掌柜就是个普通商人,他看的报纸并不深奥,一份是主要刊登时事新闻的《上海日报》,还有一份是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新小说报》。
  1902年,某位大人物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提出“新一国之民,先新小说”,他觉得小说能感染读者,对民众的影响力,超过诗歌之类的文体,而正是他的这篇文章,让晚清小说创作,迎来巅峰时刻。
  《新小说报》,就是赶着这风潮,应运而生的。
  这报纸每周一份,上面多是迎合普通人趣味,用来消闲消遣的世俗小说,被某些文人不齿,但大众却对它极为推崇。
  在桑景云看来,这就是民国版的“网文”,跟她这个网文作者,也算是“专业”对口。
  桑景云简单看了看,发现此时的小说种类很多,她就在报纸上,看到了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
  这些小说有短篇的,也有长篇连载的,它们竖着排版,标点很少,写法和用词更是跟现代网文大不一样。
  总而言之,就是比较难读。
  桑景云阅读文字的速度很快,她先大致看了看报纸,又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桑景英与桑景雄见状,也拿了报纸,仔细阅读。
  桑景英什么都看,年幼些的桑景雄却对那些较长的故事没兴趣,专挑比较短的看。
  三人正看着,桑钱氏将桑学文放了出来。
  桑钱氏已有了经验,知晓桑学文每次犯病大约要多少时间,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会把桑学文放出来。
  那屋子黑漆漆一片,总不能让桑学文一直在里头待着。
  桑学文顶着些稻草叶子从屋里出来。
  他每次发作,都会难受得在地上打滚。
  桑钱氏心疼儿子,便抱了些稻草放在他屋里,让他难受的时候,在稻草上打滚,如此一来,免不得沾上稻草叶子。
  桑学文是个爱干净的,他先去了外面,打井水简单冲洗一番,这才回屋吃饭。
  白饭已经吃完,只剩下锅巴和蒸南瓜,他也不嫌弃,狼吞虎咽起来。
  期间,他时不时看一眼在一张八仙桌边坐着的儿女,等对上儿女的目光,又低下头躲闪开。
  桑景云这段时间,只要有机会,就会跟桑学文说话,想法子勾起桑学文的愧疚心,让他安分一些。
  但此刻,两个弟弟在安静读报,她也忙着看报纸,就没跟桑学文说话。
  四人看了一会儿,桑景云就哈欠连天,她怕自己的身体受不住,率先回房睡觉。
  这次她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身上的酸疼好了很多。
  因身体状态好,她走得极快,约摸七点,就到了洪兴纸号门口。
  洪掌柜还没来,但铺子里的学徒已经将门打开,想找她写信的人,也已经在排队。
  桑景云擦去头上汗水,喝了点水,便开始动笔写信,刚写完一封,就见洪掌柜领着洪旭来了。
  早上人多,桑景云笑着看向洪旭:“阿旭,你要不要试着帮人写信。”
  这年头没有电子产品,孩子能干的事情少,帮人写信好歹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洪旭是愿意干的。
  但他有些担忧:“我若是写错了,该如何是好?”
  桑景云道:“错了便重写,最多浪费点笔墨。”
  洪旭听桑景云这么说,放下心来,学着桑景英问一个在排队的人:“你要写什么?”
  洪旭身高不过一米三,瞧着一团稚气,但来找他们写信的人很恭敬:“小先生,你帮我写个信,就说我在这边过得很好,让他们别担心。”
  洪旭看了这人一眼,见这人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身上还有干辛苦活留下的细小伤口,一点都看不出过得好。
  但人家都这么说了,洪旭便趴在桌子上开写。
  他一边写一边念,写得很慢,写完了,还让桑景云帮着看。
  桑景云看过,发现因着是边听边写,这封信有些重复赘述,但意思很好理解,问题不大。
  桑景云给予肯定:“洪旭,你写得很好!”
  洪旭眼里的高兴,仿佛就要溢出来。
  民国时期,上海周边农村人口极多,土地严重不足,出现了大量没有土地的人。
  底层民众,甚至到了亲人过世后,没有土地下葬,只能将棺木露天放置的程度。
  这些人,很多都来到上海做工,眼前这个找洪旭写信的人,便是如此。
  他们一般一群人一起出来打工,赚到钱后,就安排人回去送信送钱,今日来写信的,有好几个是他的同乡。
  等洪旭写完,这人连连道谢:“小先生,谢谢你。”
  洪旭被人叫“小先生”,很是得意,两条腿又晃悠起来。
  一上午过去,洪旭竟写了四封信,帮桑景云赚了四个铜板。
  桑景云挺感谢这个孩子,吃饭时,也就对他夸了又夸,想到昨天曾看到他画画,还问:“阿旭喜欢画画?昨天的孙悟空画得很好。”
  洪旭胖脸微红:“我就是随便画画,我二姐画的孙悟空,比我画得好看。”
  “你们喜欢看《西游记》?”桑景云问。
  洪旭挠了挠头:“我姐喜欢看,那书她看了好几遍,但我不爱看。”
  这时能看的书很少,《西游记》很受欢迎,但洪旭才十岁,放现代也就小学三四年级,不爱看大部头的《西游记》正常。
  桑景云想到了什么,笑道:“阿旭,我给你写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如何?你还能自己配个图画上去,做成一本书。”
  她很感激洪掌柜和帮她写信的洪旭,想做些什么当做感谢。
  洪掌柜家里不缺钱,她这情况,也给不了什么钱,相比之下,还是让孩子做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更有意义。
  桑景云记得,上辈子她那没读过什么书的父亲,很喜欢看小人书,她小时候家里还有那么几本。
  洪旭应该也会喜欢。
  小人书没多少字,她随便抽点时间,便能写完,之后洪旭自己配个图,就能做出来一本书。
  这年头还没有小人书,儿童读物极为稀少,手上若有一本小人书,能让洪旭成为一群孩子里最靓的崽。
  她也可以练练笔,之后还能顺理成章开始写书。
  她这身体的原主虽识字,但以前从未写过书。
  她若是突然开始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容易惹人怀疑。
  越是了解这个时代,桑景云越是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女子单身生活,有多么艰难。
  她需要家人,需要亲朋好友的帮助,既如此,就不能让他们怀疑她。
  第13章 《三打白骨精》
  桑景云上辈子看过的,她父亲极为宝贝的小人书,都是一页纸上画一幅画,外加几行文字。
  这样图文并茂的书,很适合孩子看。
  至于写什么故事……桑景云脑海里,立刻就冒出《三打白骨精》来。
  她记得她读小学时,有篇课文便是《三打白骨精》,这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很适合做成小人书,洪旭应该会喜欢。
  这般想着,桑景云跟洪旭讲了讲这个故事。
  洪旭听完,眼里满是期待,即便是桑景英,都被吸引了注意力。
  桑景英虽然个子高,但只有十三岁,刚小学毕业。
  桑景云瞧见,对两人道:“你们去帮人写信,我帮你们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如何?”
  小人书一页不过几行字,要写的文字不多,桑景云觉得最多花一小时,她就能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写出来。
  “好。”洪旭连连点头,拉着桑景英就去写信。
  此时虽已有国外传入的印刷术,但市面上的书籍依旧很少,自己做一本书,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充满诱惑力。
  洪旭和桑景英去写信了,桑景云拿出信纸,开始写《三打白骨精》:“这日,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下……”
  她写上一段,觉得配一幅画刚刚好,就换一列,写第二段。
  《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很简单,桑景云花了不到一小时,就将之写完,损失也不过少写了三四封信。
  而洪旭光上午,就帮她写了四封信。
  将写好的故事交给洪旭,桑景云继续忙碌起来,洪旭却是抽空看了看那故事,越看越喜欢。
  他二姐手上的那本《西游记》,他是看过的,看得头晕眼花。
  他喜欢听说书先生说《西游记》里的故事,亦或者听他二姐给他讲,但让他自己读,那他是受不了的。
  这个故事却不同。
  这个故事很简单,很好读,他没一会儿就看完了。
  要是再配上图画……
  这日,桑景云和桑景英收拾东西离开时,就听洪旭在跟洪掌柜要空白的簿子。
  洪掌柜无有不应:“阿旭,铺子里卖的簿子与你想要的不一样,不过你放心,爷爷可以帮你装订几本,也可等你一页页画好图,爷爷再帮你装订。”
  桑景云闻言,开始琢磨下个故事写什么,至于桑景英,他正在看自己手上拿着的一张纸。
  洪旭虽有些内向,但在熟人面前,话一点不少。
  与他们相处两日,也算熟悉,就送了桑景英一幅画,这画是用钢笔画的,一个拿着金箍棒,杀气腾腾的孙悟空跃然纸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