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15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现在全国的农村要大搞人民公社,咱们滨江的一些乡镇已经成立人民公社了。市里的意思是,除了农村,在城市也要搞几个人民公社的试点……”
  张勤简问:“区长,您喊我们来,不会是想要在光明街成立人民公社吧?”
  “确实有这个打算。”陈区长颔首说,“光明街和永安路都处于城乡结合的位置,相比于市里的其他城市街道,你们与乡镇更贴近。而且街道上的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工农结合的。”
  永安路的许主任问:“区长,我们虽然听说过人民公社,但对人民公社还真没什么太深入的了解。人家农村的社员可以一起劳动,一起生产,通过公社的组织搞大协作,但咱街道居民分属不同单位,这公社建起来以后,与原来的街道办有什么不同呀?”
  陈区长看向张勤简和叶满枝,问:“你们光明街也是这个想法?”
  张勤简确实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按照农村的办法,在城市搞人民公社,确实有点生搬硬套的意思。
  但他这人向来听上面指挥,即使他心有疑虑,也不会当着领导的面说出来。
  叶满枝是副主任,在外面给张勤简面子,两人一起出席会议的时候,一贯由张勤简代表光明街发言,所以,她跟着张勤简行事,没吱声。
  穆兰笑着说:“你看,同志们对公社的情况还比较陌生,咱们区里也不是完全统一口径的。区长,我看这事可以从长计议,市里的试点工作,要不还是暂缓申请吧?”
  陈区长拧眉想了想说:“这有些资料,你们先拿回去看看,是否要当全市第一个街道人民公社试点,你们自己拿主意。这属于全新的尝试,大家有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们都回去学习探讨一下吧!”
  四人一起进来,又一起走出办公室。
  许主任蒙头蒙脑地问:“老张,领导这是啥意思啊?这人民公社到底搞不搞?怎么没个准话呢?”
  张勤简寻思着心事没应声,叶满枝则帮忙接话说:“领导也没拿定主意呗,区长刚才不是说了嘛,让咱们回去探讨一下。”
  双方人马在办公楼门口分手。
  张勤简盯着那份烫手山芋似的学习资料,小声说了句,“这叫什么事啊?”
  钢铁还没炼完呢,又要让他搞什么人民公社了。
  “主任,我觉得这个人民公社其实可以尝试一下。”
  “人民公社和街道办,完全不是一个性质,哪是说尝试就能尝试的!”张勤简带着她走到背阴处,低声交代,“现在街道办只有咱们两个主任,一旦变成人民公社,情况就复杂了!”
  街道办由他俩说得算,变成人民公社以后要扩充好几个委员,那可就变天了。
  叶满枝翻看着手上的资料,语气轻快道:“你别总想坏处,也要往好处想想啊!咱街道办和乡镇最大的区别是啥?咱没有财政收入呀,街上的税收都要上交到区里!可是这回要是借着试点的机会,成立城市人民公社,那必然要与农村的公社一样,财政可以由咱们街上自行收入,到时候房产税、商业税、交通牌税什么的,全可以由公社自己支配了!”
  街道办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现在做什么事都要向上伸手要钱,给干部们买张汽车月票,都得先攒点小金库。
  要是能成立人民公社,把财权握在手里,以后就可以真正放开手脚了!
  第93章
  区领导的突然提议, 让叶满枝和张勤简都有点难以决断。
  张勤简承认成立公社有好处,但光明街是否要做这个试点,还有待商榷。
  “如果试点成功, 其他街道也会成立公社,财政早晚要由街道自行收入, 咱们没必要去争这个第一。”
  向来热衷争第一、评先进的张主任不想争了, 叶满枝当然也不是非争不可的。
  她毕竟是副主任, 在大事上还要跟主任保持一致。
  “就是区里那边不好交代。”
  “公社是新事物, 咱们不可能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总要调查研究一下吧?”
  两人商量了半晌, 最终决定使用拖字诀。
  如果区领导问起来, 就说要去农村的公社参观学习, 看看真正的公社是什么样的。
  然而, 他俩这个决定属实有点自作多情,不等领导询问, 人家永安路街道办就主动申请成立人民公社了。
  消息传到光明街, 张勤简登时生出了被背叛的恼怒, “这个老许怎么这么沉不住气!那天还是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呢!”
  叶满枝把那沓人民公社的资料往桌上一扔, 解脱似的说:“挺好的, 让他们先当试点吧, 等人家做出成绩了, 咱们跟着吃现成的。”
  她现在一心惦记自己的高考成绩, 其实没什么心思搞人民公社。
  高考是7月20号结束的,今天已经是8月8号了。
  但录取通知书的影子还没见到呢。
  叶满枝翻了翻台历, 又把今天的省报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定报纸上还没有公布录取名单,只能沉沉叹上一口气, 抓心挠肝地下班回家了。
  吴峥嵘正在院子里给葵花喂骨头,本就没多少肉的骨棒,被葵花啃得干干净净,啃完了还得抱着骨头玩一会儿,跟小孩似的。
  “你今天怎么下班这么早啊?”叶满枝跑过去,蹲在一旁看葵花舔骨头。
  “三嫂好像生了,我回来跟你说一声。”
  “好像是什么意思?到底生没生啊?”
  “可能已经生了,你三哥下午被人从车间喊走的。”吴峥嵘看了眼手表说,“我还得回厂里处理工作,你代表咱家去医院看看吧。”
  叶满枝让他去忙,独自返回房间,从自己囤积的物资里挑选探望产妇的东西。
  她原本对黄大仙的提醒很信服,这两年攒下了不少物资。
  可是,今年各地都传来了粮食高产的消息,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也相当充足。
  这跟她从黄大仙那里得到的信息,完全背道而驰,她怀疑黄大仙搞错了!
  叶满枝径自琢磨了一阵,从抽屉里挑了一袋奶粉、一袋麦乳精,还有两罐水果罐头。
  然后提着这些东西,特意绕路去了一趟三八服务站。
  “四嫂,咱三嫂好像生了,你跟我一起去医院不?”
  沈亮妹撇撇嘴说:“她下午才被出租汽车送去医院,生孩子哪有那么快啊!现在过去也是在产房门口等着!”
  她特意在“出租汽车”四个字上加了重音。
  叶满枝听出来了,笑着问:“三嫂是坐小汽车去医院生孩子的呀?”
  “可不嘛,”沈亮妹酸溜溜地说,“我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娇贵的孕妇,去医院生孩子还得坐小汽车,搞得跟资本家小姐似的!”
  光明街成立便民服务站以后,已经叫过四次出租汽车了,都是送孕妇去医院生孩子的。
  黄黎并不是第一个,却是跟沈亮妹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妯娌。
  自打三嫂怀孕,人家那家庭地位就直线蹿升,小公鸡和老母鸡至少吃了十只。
  沈亮妹都给她数着呢。
  想当年她生麦多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叶满枝不客气道:“人家叫出租汽车花的是自己的工资,你现在也有工资了,以后生孩子的时候,也自己叫车呗!”
  “叫一次车好几块钱,我才没那么娇气呢!坐了车能生出金蛋啊?”
  “那你到底去不去医院看三嫂?”
  “去啊,我倒是要看看坐了出租汽车,能生出金蛋不。”
  姑嫂俩赶到医院的时候,三嫂早就生了。
  三哥像个二傻子似的,蹲在病床旁边,数儿子的手指头和脚趾头。
  见到她们进来,就乐呵呵地说:“这小子挺好的,手脚都全乎。”
  沈亮妹晕车的症状还没缓解,小声嘀咕:“坐出租车出生的,手脚要是不全乎,那还像话吗?”
  叶满枝将东西放下,关心地问:“三嫂你身体怎么样?”
  “还行,幸好出租车送得及时,否则我就得把孩子生到半路上了。”
  黄黎怀孕并不耽误上班,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因着她坚持挺着大肚子送信,即使不能骑车,也要推着自行车在街上招摇。
  引来了不少热心大娘替她说话,建议邮政所给她换个工作岗位。
  所长瞧着她的肚子犯愁,在她顶着七个月的肚子还要送信的时候,终于松口给她调岗做了文职。
  黄黎给自己立了爱岗敬业人设,当然不能因为成功调岗就不上班了,所以哪怕即将临盆,她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今天是被同事送来医院的。
  “对了,我上车之前,隐约听到同事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寄出了。”黄黎提醒,“你这两天多关注一下吧。”
  叶满枝心里的弦立即紧绷起来,忐忑地问:“咱们街上已经有人收到通知书了吗?”
  今年光明街有三十多人参加高考,除了两个调干生,大多是子弟中学的应届生。
  “还没有呢!”黄黎回忆了一下说,“去年总共派送了二十多张通知书,最早的一张是8月10号前后送达的,最晚的一张是九月份送到的,今年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
  无论是否录取,考生都会收到一封通知书,如果是不予录取的通知书,一般会写一些殷切鼓励的话。
  黄黎对叶满枝的考试结果还挺好奇的。
  书里完全没有叶满枝当干部和考大学这一段,在她的印象里,叶满枝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但常月娥说,她整张志愿表上报的全是省大的专业,其他学校一个也没填。
  黄黎不知道如今高考有两张志愿表,只觉得这小姑子孤注一掷考重点,真是一腔孤勇。
  产妇还需要休息,叶满枝当然不能一直跟她说话。
  眼瞧着三嫂娘家的亲戚也陆续赶到了,叶满枝给四嫂使眼色,问她要不要一起回家。
  沈亮妹晕车的症状还没缓解,刚点头答应,就感觉胃里一阵翻涌,推开面前的人,便快步跑了出去。
  “我四嫂这是咋回事啊?”叶满枝愣愣地问,“她以前晕车也没这么严重呀!”
  常月娥将暖瓶放到桌上,追出去说:“反正已经在医院了,带她去看看大夫吧。”
  *
  看大夫的结果是,四嫂也怀孕了。
  叶满枝回家就问吴峥嵘:“我三嫂生了一个小子,四嫂也怀孕了,你说我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检查什么?”
  “查查有没有孩子呗。”
  “时间太短查不出来吧。”吴峥嵘不太确定地说。
  高考结束,从招待所那次开始,他俩就没再用保护措施,但是满打满算也才20天,现在能查出什么来?
  叶满枝期待又担忧地问:“咱俩应该能怀上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