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89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孝忠问:“你真明白了?”
  夏余庆说:“周公分封之意也。姜太公被封在齐地,那里皆为东夷,终究化夷为夏。陛下此举,是打算化番为夏。我必在此岛大兴文教,把岛民都变成华夏族裔!”
  朱孝忠颇为惊讶:“你倒是懂得多。”
  夏余庆笑道:“流放沙门岛之前,我也读过圣贤书的。”
  朱孝忠说道:“你们的人数还是太少,占领曼泰港及周边数十里已是极限。强行打下其他城池虽也做得到,但那又有什么用?还得让本地人做官收税,还得征募本地人当兵守城。这种情况,陛下是不认可的。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夏余庆仔细思考道:“第一,牢牢守住此港,保证大明货物通畅。”
  “第二,震慑岛上的国王和贵族,让他们不敢兴兵作乱,至少不敢往这里打。”
  “第三,让麾下将士多多娶妻生子,华夏血脉变得多起来。反正都成了地主,子女再多也养得起,养不起就再去占地。”
  “五百将士,娶好几个妻妾,一人生五个子女,十五年后就有2500个子女。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有子女,有些都已经七八岁了。多使点劲,一人生十个子女,长大以后就有五千人!”
  “听说还要调海军过来,他们也能生儿育女。就算海军几年换防,他们留下的子女,我们也愿意收养。”
  “这些子女都要读书,会写汉字,会说汉话。等他们长大了,就互相通婚,男丁从军作战,扩张领地继续生孩子!”
  朱孝忠听得目瞪口呆,最终感慨道:“你是懂生孩子的。”
  夏余庆又说:“岛上贵族,被分封之后一盘散沙。我们的汉家子嗣,却不会内斗,人多了就往外打。而且世代通婚,大家都是亲戚,总有一天把全岛都占完!”
  如果真有那一天,鬼知道会形成什么政体,估计会在岛上弄成门阀政治。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豪杰,统一全岛搞国王集权。
  锡兰岛的气候太好了,农业基础又不错。这些将士不愁吃穿,人人都大量纳妾,子孙繁衍起来极快。
  主要还是朱铭看得很开,对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地盘,不加约束的任其自由发展。
  治理得再好的海外领土,迟早要产生自主意识,即便全部换成汉人都会谋求独立。母国管理得越严格,对他们剥削得越重,海外国民的独立意识就会越强烈。
  锡兰岛太远,朱铭不打算管,能控制五十年就不错了。
  继续延长控制时间也行,但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
  马六甲海峡以东就更方便,那些岛屿距离很近,朱铭打算长期经营。
  载着从锡兰岛弄到的财宝,大明船队带着各国使者继续东行。
  战马留下一百多匹,都是生病未愈的。
  还留下几个养马官,如果战马能够痊愈,就用来给夏余庆训练骑兵。
  遥望着船队远去,夏余庆召集将士说:“你们不要埋怨,咱今后都要发达了。周边数十里的土地,全是我们的,每个人都能做地主。哪个土著不愿交出田产,就抓他来修筑城堡!还有,在本地挑选漂亮女子,每个人都给我纳妾,多多生育子女!”
  “陛下说了,我们要是有本事,在这个岛上建国都可以。我们建国不成,我们的子孙也能建国。”
  “说不定,有的人是国王的爷爷,有的人是宰相的祖宗。”
  “你们想不想当大地主?”
  众将士齐呼:“想!”
  “好,你们从今天开始,就已经是地主了,”夏余庆说道,“等把这里的城堡造好,朝廷把咱的妻儿送来。各自的田产划好,招募佃户种地,就算是安定了。这个港口的商税,第一年不用上交朝廷,全都分给在场的将士!”
  “在这第一年,除了安家之外,还要熟悉周边地理。等到第二年,找一个合适的邻近城市,随便寻个借口把那里打下来。到时候,咱们的地盘翻倍,再重新划分田产,那样人人都是妻妾成群的大地主!”
  这些家伙都是吃过人的流放重犯,此刻被画饼搞得激动万分,早就已经忘了孤悬海外的怨恨。
  他们命令战俘修筑城堡,又勒令国王和地方领主送来粮食。
  暂时无人敢反抗,毕竟大明船队刚刚离去,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
  趁着修筑城堡,挑选那些非常顺从的,任命为吏员帮忙做事。
  直至城堡修筑完毕,再骑着已经痊愈的病马,巡视探查他们实控的周边土地。
  然后,宣布方圆几十里内的田产充公,原有田主全部变成佃户!
  地主们当然不愿意,稍有反抗即被杀死,运气好的也是被抓来修路、修港口。
  这五百个狠人,可不那么容易说话。
  接着就是挑选小妾,被选中女儿的人家,可以给两亩自留地,只要老实交税就受到保护。
  僧加罗人属于黑白混血,棕褐色皮肤,是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后代。
  肤色相比东亚人更黑,但又比南印度人更白。有极个别的,肤色甚至能赶上东亚人。
  五百狠人挑选女子时,主要还是看肤色,越白的他们越喜欢。
  在大明总督到来之前,反正这方圆几十里任他们折腾,商税农税能收多少也由他们瓜分。
  夏余庆一口气讨了五个小妾,其中一个皮肤很白,听说是阿拉伯商贾留下的后代。
  他每天都要带兵巡视领地,一是为了训练骑兵,二是为了震慑土著。
  这货已遭到三次刺杀,现在走哪里都穿着铠甲。
  每个刺杀地点,都竖起长杆,挂着腌制过的人头。
  人头随风飘荡,彰显着某种权威。
  第915章 丑状元
  大明船队从锡兰启航时,朱铭登基后的第二届科举结束。
  殿试拆卷,直接让南方官员失语。
  前十名,有七人来自四川、陕西、河南、洛阳府和开封府。剩下三人,两个浙江,一个福建。
  这跟南宋初年完全不同,那时的殿试前几名,大部分来自闽浙赣。别说什么河南、陕西了,就连淮南都打成一锅粥,科举哪有北方人什么事儿?
  现在却是四川最先安定,接着就是陕西和河南,并且最早推广数学等科目。
  另外,印刷业的繁荣程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宋有三大印刷中心,即:眉山、杭州、建阳。
  大明又增加两个:汉中、洛阳。
  这五个地方,全都造纸业发达,可就近获得纸张印刷书籍。并且文风极盛,村学、社学非常普及,就连自耕农的孩子都会读书。
  胡安国仔细统计数据,说道:“江西先是丈田,接着又是拆族,前后持续近两年,士子可能无心学问。此次江西籍进士,前二十名一個都没有,总进士数比上一届少十二人。”
  朱铭浏览完新科进士籍贯,对胡安国说:“下一届科举,把辽金故地和高丽北部,单设一榜给三个进士名额。否则的话,那里的士子永远考不上。等二三十年之后,再把这些地方重新并入北榜。”
  “是!”胡安国作揖道。
  科举永远以政治为先,别扯什么是否公平。
  大明开国以来,一直在压制闽浙赣三省,因为这些地方的官员太多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朝堂一眼望去全是南方人!
  不过嘛,现在川陕豫起来了,南方可以适度放宽。
  朱铭继续说道:“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每届举人名额可各增两人。”
  “是!”胡安国领命。
  朱铭说:“明日传胪唱名吧。”
  内阁和礼部官员退下,朱铭继续批阅奏章。
  兵部呈上的奏章让人头疼,差不多是该结束西南战事了。
  去年秋天,川南、川东、湘西、广西四路出兵,沿途清扫阳奉阴违的蛮夷土酋,继而攻打罗殿国、自杞国和特磨道。
  面对杨再兴的军队,特磨道侬氏土酋率先投降。
  这种投降跟没投一样,因为特磨道早就臣服大明。但只是臣服而已,不来朝贡,不听调遣,还经常劫掠周边部落。
  杨再兴让侬氏土酋亲自出降,对方却躲在山寨里不肯出来。
  那就只能攻山开打!
  仅仅两天时间,杨再兴就攻破蛮寨,结果侬氏土酋却跑了。继而又纠集残部,在茫茫大山里打游击,时不时还裹挟或劫掠其他小部落。
  足足四个月,侬氏土酋还没灭掉,鬼知道躲在哪个山沟里。
  杨再兴气得攻破蛮寨就烧,前后烧毁十二个蛮寨,反而把特磨道的蛮夷逼得同仇敌忾。
  最近收到的消息,侬氏土酋好像逃到了大理国境内。
  于是杨再兴给朝廷发来奏疏,说他那里的天气即将转热,请求先撤兵再说。另一个叫侬德智的土酋,这次作战始终非常听话,希望朝廷能将此人册封为特磨道宣抚使。
  特磨道已经打得很艰难了,罗殿国和自杞国就更难搞。那两个小国的地形更加复杂,而且跟大理国的三十七蛮部同出一源。
  明军杀过去,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
  那些蛮夷立即改变打法,不但在群山之间打游击,而且一遇危险就撤到大理国。然后带着大理国的三十七蛮部,抽冷子杀回来在山间设伏。
  大理国答应帮忙,但无能为力。
  从唐朝的南诏国,到现在的大理国,一直无法征服三十七蛮部。只能逼得这些蛮夷臣服,然后还时不时叛乱,把大理国的宰相都弄死了两个。
  兵部把这些情况汇总,已经给出解决方案:
  第一,天气炎热之前撤兵。
  第二,自杞、罗殿两国,必须废除国号臣服朝廷。
  第三,在自杞、罗殿、特磨三地,各自册封一个土酋为宣抚使。
  第四,加快在这三地周边的移民速度。
  朱铭提笔批示道:“可。”
  这种处理方式,意味着战略性失败。
  四路军队出击,如果把土兵和民夫也算上,动用的总人数将近十万。
  靡费钱粮无数,虽然打得蛮夷人口锐减、死伤惨重,却连一个国王和大酋长都没抓到。只能跟大理国一样,逼得那些蛮夷臣服,鬼知道今后哪天又要叛乱。
  矩州已经改为贵州,朱铭又用红笔加一句:“五年之内,不再对特磨、自杞、罗殿用兵。四川的重刑犯,以流放贵州为主。川南军队,蚕食马湖、南广、罗氏三蛮,招募失地农民结寨耕种。”
  妈的,西南打不动!
  朱铭终究不是朱元璋和朱棣,他实在狠不下心来大规模移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