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86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雷塘洪氏,正在持续衰败当中。
  洪顼带领魏良臣前去书院,一路闲聊,不谈正事。
  聊着聊着,魏良臣问道:“鄱阳洪氏,跟你们来往还密切吗?”
  洪顼回答:“两族虽然同宗同源,但江西洪氏极多,并无多少瓜葛。”
  魏良臣说:“你给鄱阳洪氏写封信,就说雷塘洪氏愿意配合丈田。再过两日,我会派吏员和士子,前往鄱阳那边清丈田亩。”
  “老朽一定写信转告。”洪顼连忙应下。
  鄱阳洪氏,目前有一个洪皓,担任大理寺右少卿,正在出使西域跟耶律大石联系。
  洪皓被誉为“南宋苏武”,由于态度强硬,被金国扣押十五年之久。
  洪皓还有个儿子洪适,十三岁就遇到搜山检海,带着年迈祖母、患病母亲、五个弟弟、三个妹妹逃难。被秦桧罢官多年,后来在采石矶大捷中立功,并成为宋孝宗时期的宰相。
  魏良臣继续说道:“陛下有旨,如果不是义门家族,就不必迁走那么多。你们雷塘洪氏,只要老老实实丈田,服从朝廷摊丁入亩,迁走五分之一即可。义门家族,必须拆走一半,留下的也要分家析产!”
  “陛下圣明!”洪顼大喜。
  “义门”尚义,有利地方安定,尤其是灾年作用极大。
  因此,不论是从儒家道德,还是从朝廷统治角度,都属于政治正确。
  朝廷鼓励嘉奖这种模式,大家族纷纷学习模仿。
  比如范仲淹,就把范氏这样搞。
  但范仲淹那种义门,跟华林胡氏类似,没有江州陈氏那么变态。
  宋代嘉奖的义门模式,如今的大明却要打压!
  魏良臣说道:“迁徙的时候,你们自己决定谁去谁留。但要记住,无田少田者不迁。”
  闻得此言,洪顼脸上的笑容消失。
  很多洪氏族人,由于血脉久远,已经沦为佃户或自耕农。洪顼打算把这些人迁走,谁知魏良臣居然有应对之策,根本不给他留空子可钻。
  这是逼着洪氏自己分家分田!
  想假分家也不可能,因为官府会清丈田亩,然后看着大族们分家。
  一旦分家完成,官府就发放田契,以前的老田契全部作废。
  哪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田,官府那里清清楚楚。并根据田产和人口,确定哪家达到了迁徙条件。
  如果分家析产极为彻底,全都不用迁徙。这种情况会出现吗?
  有可能。
  但那绝对属于狠人,意味着把大量田产,无偿赠予落魄的族人,甚至是赠予外姓佃户,而且还不给自己留下多少。
  能做到这种地步,朝廷乐见其成。
  ……
  雷塘洪氏的几大宗支的族长,坐在一起开会商议。
  “朝廷也太狠了,逼着我们把家族分得散碎不堪啊。”
  “能不能先把田产赠予族人和佃户,等风头过了再收回来?或者赠田之时,让获赠田亩之家写一张借据,事后用那些借据换回田契?”
  “你当官府是傻子吗?”
  “怎就不能这样做?”
  “不管是分家析出的田产,还是赠予外姓的田产,都是要在官府重发田契的。那些小户拿到了田契,怎么可能愿意交出来?到时候必定报官,就算有借据也会被判定无效。”
  “何止啊。这魏总督奸猾至极,他分化瓦解各族不算,如今还想挑拨族内关系。”
  “我怎听不明白?”
  “以前我们能抗拒官府,是因为举族齐心。一旦分家析产,就变成一盘散沙。你想收回田契,第一个反对的不是官府,而是那些拿到了田产的族人和外姓!到时候,就不是洪氏齐心压住外姓,而是族人和外姓联手反抗宗族!”
  “这姓魏的,果然不是好人,迟早有一天要被雷劈!”
  “那该怎么办?”
  “只能尽量分家,但各支各房手里也得有田,否则今后就没法维持了。把那些妾生子、婢生子,还有不学无术、行为不端的迁走吧。但妾婢所生子,如果有学问好的,须得留下来科举。”
  “迁走之人,名下也得有田产,用来跟湖南那边置换土地。这些田产就交给官府了?”
  “还能怎样?江州陈氏都服软了,伱还想对抗朝廷不成?”
  “欺人太甚!如果是太上皇在位,肯定不会出这样的事情。太上皇才是仁君,当今皇帝就是个……”
  “噤声!不得乱讲,当心有灭族之祸。”
  “……”
  这群老头儿,在密室里讨论来讨论去,发现所有空子都被魏良臣堵死了。
  洪顼最后只能无奈总结:“我们不算什么,江州陈氏才损失惨重呢。陈氏要迁走一半族人,江州田产被置换无数,而且还不得不分家。他江州义门陈氏,今后只能称江州陈氏了。我们只须迁走五分之一,祠堂又在建昌,不用再惧怕与那陈氏争田!”
  “对,我们虽然惨,但江州陈氏更惨。里外算上,还是我们赚了。”这位老兄是会算账的。
  洪顼突然笑出声来:“听说陈氏的大家长,还有好几个族老,被抓去南昌交给三法司会审了。他们那样做法,在前宋就惹怒朝廷,现在居然还不收敛。”
  “是啊,天下义门有许多,如江州陈氏那边却少见。”
  “赶紧把此事了结吧。我洪家还有几个族人在做官呢,可不要影响他们升迁。”
  “只要有族人还在做官,总有一天能再度振兴家族!”
  “……”
  雷塘书院外。
  张良佑忍不住问:“魏总督,前朝一直嘉奖义门,大明为何要打压义门呢?学生心中有此疑惑,恳请总督赐教。”
  这话问出,随行士子纷纷看过来,竖起耳朵等待聆听答案。
  魏良臣微笑道:“大家都过来吧,原地坐下,不要怕脏了衣服。早在大明建国之初,朝廷在开封府拆分迁徙大族,许多朝臣就提出过疑问。你们可知,当时陛下是怎么回答的?”
  第883章 兼并问题
  听说魏总督要答疑解惑,周围士子纷纷聚拢过来。
  而且呼朋引伴,消息越传越远。
  传到雷塘书院时,已经变成魏总督要在此讲学明义!
  魏良臣选了一个小土丘,士子们以他为中心席地而坐。一排又一排,一圈又一圈,人挤人依次坐好,组成许多不规则的同心圆。
  不多时,洪氏子弟也闻讯赶来,继续坐在最外围听讲。
  甚至,洪氏族长、族老们都来了。
  魏良臣站立土丘之上,静静等待许久,终于开口问道:“有谁读过柳河东的《封建论》?读过之人,请举起右手。”
  这是比较生僻的文章,但居然有数十人举手。
  魏良臣又问:“谁能背诵《封建论》?”
  手臂全都放下,没有人能够背诵。
  科举不考,背这玩意儿干啥?花费时间读几遍已是极限。
  魏良臣却早有准备,拿出一张纸来,对坐在他面前的张良佑说:“你来朗诵。”
  “是!”
  张良佑站起来接过文章,大声朗读道:“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文章大意如下:
  自然界有没有初始阶段?我不知道。人类有初始阶段吗?我也不知道。我认为,应该是有的。
  上古之时,人类与万物共存。荆棘丛生,野兽成群,茹毛饮血。
  人没有野兽那样的尖牙利爪,也没有羽毛抵御严寒,人只能借助外物求得生存。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争斗。想要调解纠纷、平息争斗,就必须明辨是非的贤者来领导。
  渐渐的,就有了君长、刑法、政令。
  人越聚越多形成族群,族群之外又有族群。彼此的争斗规模变得更大,于是就出现了军队和战争。
  这个时候,就必须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各个族群的首领都听他的。
  这种贤者就是诸侯,他们的地盘就是方国。
  但诸侯让战争规模变得更大,还需要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
  天子诞生!
  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阐述封建制度。又论述封建制为何被郡县制取代,并认为封建制是以国为私,而秦朝开创了天下为公的郡县制。
  柳宗元还说,这些变化并非什么圣人之意,而是大势所趋自然衍化的结果。
  等张良佑把文章朗诵完毕,魏良臣说道:“陛下大致同意柳宗元的观点,并且还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西南和东北,那里还有许多蛮夷部落。他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是因为没有获得教化。他们的生活,跟华夏上古之时大同小异。”
  “人与野兽争斗,学会了制作弓箭长矛。人与自然抗争,学会了生火取暖,学会了穿衣御寒,学会了修筑水利,学会了耕种养殖。”
  “人变多了,就要有首领。否则难以平息内部纷争,否则难以抵御外族侵扰。于是就有了部落首领,诸多部落又有了大首领。炎黄二帝,还有蚩尤,便是当时的大首领!”
  “大首领们互相征战,不断兼并异族,便有了华夏。有了夏商周!”
  “周朝裂土分疆,诸侯封建治国。许多诸侯,都位于蛮夷之地,他们征服教化蛮夷。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同化为诸夏。”
  “诸侯渐渐起势兴盛,周天子大权旁落,便出现春秋战国……”
  这种数百年后的基础知识,此时还非常新颖独到,在场大部分人都听得很认真。
  魏良臣朝着北面拱手:“当今圣天子,通晓天地造化。这些,都是天子在经筵大会上讲的。历朝历代,都是大儒为皇帝讲经。而我大明,却是皇帝给大儒讲学。”
  突然,魏良臣指着旁边一个士子:“炎黄二帝兼并蚩尤部落,蚩尤会老老实实听话?”
  “不会。”那士子回答。
  魏良臣又问:“那蚩尤部落是如何被吞并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