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672节
数日之后,朱国祥就收到一封奇怪的奏疏。
在户部做小官的胡寅,请求外放做州府官学教授。而且请求三年一调任,哪个州府都可以,他要去全国各地传播物理学。
朱国祥立即派人召见,同时还把儿子喊来。
等待之时,父子俩闲聊。
朱国祥问道:“这个胡寅,在历史上有名吗?”
朱铭说道:“胡家三兄弟都是大儒,这个胡寅是老大。最有名的当属老三胡宏,湖湘学派的创始人。明末的王夫之,就是遥继湖湘学派道统。这一派,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北伐,宣扬大复仇理论。号召改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在学术上,主张正心穷理,倡导学以致用的务实之风。还主张天理和人欲,应该是同体并存的,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去阐述人欲。”
朱铭说着就笑起来:“他们的口号是‘体用合一’,跟我那个‘道用论’其实是一回事儿。”
朱国祥感慨道:“古代儒生的思想,还是百花齐放的啊,不似我以前所想的那样都迂腐不堪。难道是明代以后,被程朱理学给束缚了?”
朱铭说道:“程朱理学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就连程朱理学自身也被曲解篡改。它跟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明代初年遭逢乱世、经济衰败、人烟稀少,而且元朝的粗放式统治让道德崩坏、人心难聚。这种时候,就必须统一思想、加强管控。”
“等发展到弘治、正德、嘉靖的时候,社会经济已经恢复了,生产力也有长足提升。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必然追求思想上的进步,以达到思想道德与当前社会的契合。所以明代中期,五花八门的思想又开始出现。”
“宋朝和明朝的儒学革新,其实都是这个路子。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时候,就求新求变,因为有新的阶层兴起。遭遇外敌、社会衰败时,又偏向于务实。清朝属于例外,朝廷管得太严,直至清末才压不住社会思潮。”
父子俩单独聊天的时候,习惯把旁人都支开。
太监、宫女和起居郎们,渐渐也养成了习惯,只要皇帝和太子碰面,这些人都自动走到几十步外。
随侍太监突然站在殿门口,朱国祥说道:“都进来吧。”
太监和起居郎相继进入,接着又把胡寅带进来。
胡寅端正作揖:“臣胡寅,拜见官家,拜见太子!”
朱国祥微笑道:“且坐。”
朱铭问道:“怎么京官不当,却要去州府官学做教授?”
胡寅回答:“物理、数学、天文之书,虽然已在全国各地刊发,但目前还只能在省府和个别富裕州府买到。且极度缺乏老师,学生只能买书自学。臣愿往偏僻州府,三年换一个地方,以尽快传播物理学之道统。”
“大善!”朱铭赞道。
胡寅又说:“下一次科举,物理、数学、天文题目,臣以为还是不能出得太艰深。只考些皮毛即可,否则大量学子难以适应。想要全国举子都精通此学,至少要二十年以上,历次科举考题可逐年增加难度。”
朱国祥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官阶给伱升三级,你可自己选一个偏远州府。”
既然胡寅选择到全国各地做校长,那么朱国祥也不吝啬,直接给他升官阶和涨工资。
第687章 秦桧爱种菜
挑来选去,胡寅挑中了江陵府。
一来那里文脉不振,确实需要名师执教;
二来那里有些底蕴,生源质量不会太差;
三来那里数省通衢,有利于物理学传播。
京官不做跑去地方当校长,如此决定着实让人惊讶。
“胡家真是好算计啊,”秦桧感慨道,“那胡寅本就只是个小官,上疏请求外放州府做教授,既能讨好官家与太子,又不会有阿谀逢迎之嫌,甚至还能得到朝野的一致赞誉!”
同父异母的哥哥秦梓,这段时间刚好回京述职,此刻也咋舌道:“连升三级,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少说也得熬个七八年。官职虽然降了,官阶升起来怎么也划算。”
秦桧说道:“还是得揣摩圣意方可。”
“三郎你学农学得怎样?”秦梓问道。
秦桧感慨说:“愚弟做官兢兢业业,还要经常帮助同僚办事。虽是抽空去学农事,却哪里又有那般工夫?只是专学了种菜而已。”
秦梓得意道:“我却已把数学、物理掌握大半。”
秦桧点头道:“跟算账有关的公务,用起数学来确实得心应手。物理我也大致看了一些,惯性、摩擦、重力、杠杆、折射……我对此类学问还是有所了解的。只可惜,实在找不到什么机会,在官家与太子面前表现出来。”
“听说三郎去年,跟翟相起了龃龉,”秦梓担忧道,“赣国公这次告老归乡,翟相可是顺势做了首相啊。”
秦桧叹息:“我又何尝不忧虑呢?”
秦桧为了讨好皇帝与太子,几乎是公开背刺自己的座师兼伯乐翟汝文。
虽然没有造成啥恶果,但这导致秦桧名声大坏。他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努力交好上司、同僚和下属,通过极强的办事能力及人缘,慢慢扭转自己身上的不利形象。
谁知这才一年时间,翟汝文居然就做首相了!
而他讨好皇帝,也没有因此升官。
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秦梓问道:“三郎没有去缓和关系吗?”
秦桧叹息:“唉,登门求见十几次,翟相都不愿再见我。”
“却得再想个法子。”秦梓说。
秦桧摇头:“与其再去求人,不如靠自己努力。当今的官家与太子,喜欢能够办事的大臣,而且非常忌惮豪门望族。”
“恰好,我出身小门小族,做官之前穷得只能做村塾先生糊口。我又办事能力极强,远超朝中许多大臣。去年就当是跟某些派系划清界限,今后我要做孤臣、直臣、能臣,迟早有一日必受官家青睐。”
“可别忘了,我跟当今太子还是同年呢!”
“我还年轻得很,急个什么?等到太子登基之后,自会整顿内阁。到那个时候,我少说也是一个尚书,再熬几年进内阁亦非奢望。”
秦桧做能臣确实有资格,他要做孤臣、直臣纯属扯淡。
这家伙现在已开始搞小团体了。
听完弟弟的升迁思路,秦梓赞叹道:“三郎谋划长远,必有一鸣惊人之日。”
有些地方志和地方文集,记载秦梓与秦桧不和,因厌恶秦桧卖国求荣,主动辞官搬家隐居到死。
纯属一派胡言!那两本地方史料,成书于清朝中晚期,此前未曾见诸文字。而在乾隆年间,秦梓的一个后代,恰好考中了状元。
状元公不给祖宗洗白还怎么混?
真实的秦梓,从未辞官归隐。
在弟弟秦桧做宰相之后,秦梓连续几年不断升官,病死时已经是端明殿学士(期间被弹劾罢官)。
这个时空,秦桧偷偷给兄长写信,秦梓弃掉东南小朝廷的官职,历经“千难万险”北上归附大明新朝。
秦梓还编了一套说辞,称自己差点被童贯抓住,散尽家财买通童贯的随从才得逃离。
当时就把舆论给炒起来,人人皆赞秦梓心怀大义。
甚至连朱铭都有所耳闻,哭笑不得之下,并未出手干预吏部的正常运作。
秦彬、秦梓、秦桧、秦棣,朱铭很想再看看,这四兄弟到底能搞出什么花样来。
秦桧低声说:“太子让我清理西城所的田产,当时我悄悄留了一块地。而且是花钱买的,没有暗中贪污徇私,这块地毗邻劝农司的试验田。每逢休沐日,官家若是去劝农司,必有家奴骑马来报。我亲自下田种地,已被官家看到好几回。”
“妙哉!”秦梓拍手大赞。
秦桧是天生的坏种吗?
当然不是。
他在被金国俘虏之前,还属于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比大部分官员都更硬气。
但是,永远不要高估秦桧的气节。
秦梓小门小户出身,在考上进士的当年,就能攀附大太监梁师成。谁给他那么大脸?
说得更直白一些,以梁师成当年的炙手可热,新科进士想拍马屁都得慢慢排队。
而且,梁师成当时都快病死了,又哪有兴趣提携新科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秦梓不但攀附上了,而且搞得人尽皆知。(历史上,秦梓被弹劾攀附梁师成时,正好处于秦桧的权力巅峰。居然弹劾成功了,秦桧身为宰相都没保住哥哥,因为百口莫辩被人抓到了把柄。)
秦梓只可能是通过秦桧的关系,才搭上梁师成那条线。而秦桧又不可能给自己留污点,所以秦梓走的应该是王家的关系。
他们兄弟两个为了往上爬,哥哥出面攀附六贼,弟弟却结交忠良跟六贼作对。
或许,秦桧也曾想过,纯靠能力和政绩升官。
但徽宗朝的腐败政治,根本不可能实现。他正牌进士出身,还是前宰相的孙婿,自身能力又极为出众。却先在山东做了六年校长,回京考宏词科第一名,依旧只能做太学正。
一直蹉跎瞎混了十年,秦桧心里会怎么想?
金兵围城之时,他如果不力主抗金,甚至都没法脱颖而出。
秦桧的做人底线,在官场潦倒时就不断消磨,十年来被磨得越来越低。他帮哥哥牵线攀附梁师成时,已经是考中进士的第九个年头了。
就在兄弟俩商量怎么升官时,一个家奴飞奔而入,从大门直至内宅畅通无阻。
家奴过来低声耳语:“相公,陛下带着后妃、皇子、公主,太子带着太子妃、夫人和子女,两刻钟之前出城往劝农司去了!”
秦桧抿嘴一笑,对秦梓说:“兄长,小弟失陪,这便要出城种地。”
“为兄也想学习稼穑。”秦梓说。
“那边一起去。”秦桧非常大方。
兄弟俩骑着劣马一路小跑,转眼就出城来到西郊。
这里有秦桧置办的农家庭院,挨着劝农司不远有十亩地,都是遵纪守法花钱买来的。
他们换上干活的衣服,扛着锄头就去地里。
有佃户正在给蔬菜除草,秦桧立即带着哥哥加入,而且这厮使用锄头还很麻利。
两人一边除草,一边等着皇帝、太子回城,路过的时候有一定几率看到。
……
劝农司,试验田。
皇后、妃子、太子妃、太子夫人,正领着一群小家伙在踏青。
朱国祥蹲在试验田边,指着正在移栽的瓜苗:“高昌回鹘国王派人送来的,跟粟特学者和黑汗国书籍一起进京。前些天我让人种下,如今已到了移栽的时候。”
朱铭虽然在农村度过童年,却是个五谷不分的,他盯着瓜苗看了半天:“今天是休沐日,你兴冲冲带我出来,就是为了瞧这玩意儿?”
“猜猜是什么?”朱国祥笑道。
“黄瓜?”朱铭迷糊道,“黄瓜应该很早就传入中国了吧。”
在户部做小官的胡寅,请求外放做州府官学教授。而且请求三年一调任,哪个州府都可以,他要去全国各地传播物理学。
朱国祥立即派人召见,同时还把儿子喊来。
等待之时,父子俩闲聊。
朱国祥问道:“这个胡寅,在历史上有名吗?”
朱铭说道:“胡家三兄弟都是大儒,这个胡寅是老大。最有名的当属老三胡宏,湖湘学派的创始人。明末的王夫之,就是遥继湖湘学派道统。这一派,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北伐,宣扬大复仇理论。号召改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在学术上,主张正心穷理,倡导学以致用的务实之风。还主张天理和人欲,应该是同体并存的,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去阐述人欲。”
朱铭说着就笑起来:“他们的口号是‘体用合一’,跟我那个‘道用论’其实是一回事儿。”
朱国祥感慨道:“古代儒生的思想,还是百花齐放的啊,不似我以前所想的那样都迂腐不堪。难道是明代以后,被程朱理学给束缚了?”
朱铭说道:“程朱理学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就连程朱理学自身也被曲解篡改。它跟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明代初年遭逢乱世、经济衰败、人烟稀少,而且元朝的粗放式统治让道德崩坏、人心难聚。这种时候,就必须统一思想、加强管控。”
“等发展到弘治、正德、嘉靖的时候,社会经济已经恢复了,生产力也有长足提升。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必然追求思想上的进步,以达到思想道德与当前社会的契合。所以明代中期,五花八门的思想又开始出现。”
“宋朝和明朝的儒学革新,其实都是这个路子。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时候,就求新求变,因为有新的阶层兴起。遭遇外敌、社会衰败时,又偏向于务实。清朝属于例外,朝廷管得太严,直至清末才压不住社会思潮。”
父子俩单独聊天的时候,习惯把旁人都支开。
太监、宫女和起居郎们,渐渐也养成了习惯,只要皇帝和太子碰面,这些人都自动走到几十步外。
随侍太监突然站在殿门口,朱国祥说道:“都进来吧。”
太监和起居郎相继进入,接着又把胡寅带进来。
胡寅端正作揖:“臣胡寅,拜见官家,拜见太子!”
朱国祥微笑道:“且坐。”
朱铭问道:“怎么京官不当,却要去州府官学做教授?”
胡寅回答:“物理、数学、天文之书,虽然已在全国各地刊发,但目前还只能在省府和个别富裕州府买到。且极度缺乏老师,学生只能买书自学。臣愿往偏僻州府,三年换一个地方,以尽快传播物理学之道统。”
“大善!”朱铭赞道。
胡寅又说:“下一次科举,物理、数学、天文题目,臣以为还是不能出得太艰深。只考些皮毛即可,否则大量学子难以适应。想要全国举子都精通此学,至少要二十年以上,历次科举考题可逐年增加难度。”
朱国祥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官阶给伱升三级,你可自己选一个偏远州府。”
既然胡寅选择到全国各地做校长,那么朱国祥也不吝啬,直接给他升官阶和涨工资。
第687章 秦桧爱种菜
挑来选去,胡寅挑中了江陵府。
一来那里文脉不振,确实需要名师执教;
二来那里有些底蕴,生源质量不会太差;
三来那里数省通衢,有利于物理学传播。
京官不做跑去地方当校长,如此决定着实让人惊讶。
“胡家真是好算计啊,”秦桧感慨道,“那胡寅本就只是个小官,上疏请求外放州府做教授,既能讨好官家与太子,又不会有阿谀逢迎之嫌,甚至还能得到朝野的一致赞誉!”
同父异母的哥哥秦梓,这段时间刚好回京述职,此刻也咋舌道:“连升三级,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少说也得熬个七八年。官职虽然降了,官阶升起来怎么也划算。”
秦桧说道:“还是得揣摩圣意方可。”
“三郎你学农学得怎样?”秦梓问道。
秦桧感慨说:“愚弟做官兢兢业业,还要经常帮助同僚办事。虽是抽空去学农事,却哪里又有那般工夫?只是专学了种菜而已。”
秦梓得意道:“我却已把数学、物理掌握大半。”
秦桧点头道:“跟算账有关的公务,用起数学来确实得心应手。物理我也大致看了一些,惯性、摩擦、重力、杠杆、折射……我对此类学问还是有所了解的。只可惜,实在找不到什么机会,在官家与太子面前表现出来。”
“听说三郎去年,跟翟相起了龃龉,”秦梓担忧道,“赣国公这次告老归乡,翟相可是顺势做了首相啊。”
秦桧叹息:“我又何尝不忧虑呢?”
秦桧为了讨好皇帝与太子,几乎是公开背刺自己的座师兼伯乐翟汝文。
虽然没有造成啥恶果,但这导致秦桧名声大坏。他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努力交好上司、同僚和下属,通过极强的办事能力及人缘,慢慢扭转自己身上的不利形象。
谁知这才一年时间,翟汝文居然就做首相了!
而他讨好皇帝,也没有因此升官。
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秦梓问道:“三郎没有去缓和关系吗?”
秦桧叹息:“唉,登门求见十几次,翟相都不愿再见我。”
“却得再想个法子。”秦梓说。
秦桧摇头:“与其再去求人,不如靠自己努力。当今的官家与太子,喜欢能够办事的大臣,而且非常忌惮豪门望族。”
“恰好,我出身小门小族,做官之前穷得只能做村塾先生糊口。我又办事能力极强,远超朝中许多大臣。去年就当是跟某些派系划清界限,今后我要做孤臣、直臣、能臣,迟早有一日必受官家青睐。”
“可别忘了,我跟当今太子还是同年呢!”
“我还年轻得很,急个什么?等到太子登基之后,自会整顿内阁。到那个时候,我少说也是一个尚书,再熬几年进内阁亦非奢望。”
秦桧做能臣确实有资格,他要做孤臣、直臣纯属扯淡。
这家伙现在已开始搞小团体了。
听完弟弟的升迁思路,秦梓赞叹道:“三郎谋划长远,必有一鸣惊人之日。”
有些地方志和地方文集,记载秦梓与秦桧不和,因厌恶秦桧卖国求荣,主动辞官搬家隐居到死。
纯属一派胡言!那两本地方史料,成书于清朝中晚期,此前未曾见诸文字。而在乾隆年间,秦梓的一个后代,恰好考中了状元。
状元公不给祖宗洗白还怎么混?
真实的秦梓,从未辞官归隐。
在弟弟秦桧做宰相之后,秦梓连续几年不断升官,病死时已经是端明殿学士(期间被弹劾罢官)。
这个时空,秦桧偷偷给兄长写信,秦梓弃掉东南小朝廷的官职,历经“千难万险”北上归附大明新朝。
秦梓还编了一套说辞,称自己差点被童贯抓住,散尽家财买通童贯的随从才得逃离。
当时就把舆论给炒起来,人人皆赞秦梓心怀大义。
甚至连朱铭都有所耳闻,哭笑不得之下,并未出手干预吏部的正常运作。
秦彬、秦梓、秦桧、秦棣,朱铭很想再看看,这四兄弟到底能搞出什么花样来。
秦桧低声说:“太子让我清理西城所的田产,当时我悄悄留了一块地。而且是花钱买的,没有暗中贪污徇私,这块地毗邻劝农司的试验田。每逢休沐日,官家若是去劝农司,必有家奴骑马来报。我亲自下田种地,已被官家看到好几回。”
“妙哉!”秦梓拍手大赞。
秦桧是天生的坏种吗?
当然不是。
他在被金国俘虏之前,还属于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比大部分官员都更硬气。
但是,永远不要高估秦桧的气节。
秦梓小门小户出身,在考上进士的当年,就能攀附大太监梁师成。谁给他那么大脸?
说得更直白一些,以梁师成当年的炙手可热,新科进士想拍马屁都得慢慢排队。
而且,梁师成当时都快病死了,又哪有兴趣提携新科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秦梓不但攀附上了,而且搞得人尽皆知。(历史上,秦梓被弹劾攀附梁师成时,正好处于秦桧的权力巅峰。居然弹劾成功了,秦桧身为宰相都没保住哥哥,因为百口莫辩被人抓到了把柄。)
秦梓只可能是通过秦桧的关系,才搭上梁师成那条线。而秦桧又不可能给自己留污点,所以秦梓走的应该是王家的关系。
他们兄弟两个为了往上爬,哥哥出面攀附六贼,弟弟却结交忠良跟六贼作对。
或许,秦桧也曾想过,纯靠能力和政绩升官。
但徽宗朝的腐败政治,根本不可能实现。他正牌进士出身,还是前宰相的孙婿,自身能力又极为出众。却先在山东做了六年校长,回京考宏词科第一名,依旧只能做太学正。
一直蹉跎瞎混了十年,秦桧心里会怎么想?
金兵围城之时,他如果不力主抗金,甚至都没法脱颖而出。
秦桧的做人底线,在官场潦倒时就不断消磨,十年来被磨得越来越低。他帮哥哥牵线攀附梁师成时,已经是考中进士的第九个年头了。
就在兄弟俩商量怎么升官时,一个家奴飞奔而入,从大门直至内宅畅通无阻。
家奴过来低声耳语:“相公,陛下带着后妃、皇子、公主,太子带着太子妃、夫人和子女,两刻钟之前出城往劝农司去了!”
秦桧抿嘴一笑,对秦梓说:“兄长,小弟失陪,这便要出城种地。”
“为兄也想学习稼穑。”秦梓说。
“那边一起去。”秦桧非常大方。
兄弟俩骑着劣马一路小跑,转眼就出城来到西郊。
这里有秦桧置办的农家庭院,挨着劝农司不远有十亩地,都是遵纪守法花钱买来的。
他们换上干活的衣服,扛着锄头就去地里。
有佃户正在给蔬菜除草,秦桧立即带着哥哥加入,而且这厮使用锄头还很麻利。
两人一边除草,一边等着皇帝、太子回城,路过的时候有一定几率看到。
……
劝农司,试验田。
皇后、妃子、太子妃、太子夫人,正领着一群小家伙在踏青。
朱国祥蹲在试验田边,指着正在移栽的瓜苗:“高昌回鹘国王派人送来的,跟粟特学者和黑汗国书籍一起进京。前些天我让人种下,如今已到了移栽的时候。”
朱铭虽然在农村度过童年,却是个五谷不分的,他盯着瓜苗看了半天:“今天是休沐日,你兴冲冲带我出来,就是为了瞧这玩意儿?”
“猜猜是什么?”朱国祥笑道。
“黄瓜?”朱铭迷糊道,“黄瓜应该很早就传入中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