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57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铭扫视张九成身上的布衣,居然打了好几个补丁。
  只能证明一件事,此人很倔,自尊心很强。
  否则以其贡士身份,都不用亲自开口,就会有很多人送钱来。
  张九成通过礼部试之后,必然拒绝了无数人的接济!
  朱铭继续在考场来回走动,发现文章写得好的,大部分来自南方三省,还有一些来自两淮地区。
  而四川和开封的读书人,拔尖者早就做官去了,根本不用来参加科举。比如虞允文,直接获得朱铭提拔,已经跑去草原做使者。
  礼部试前十名的四川考生,大多属于二流货色,主要靠数学与物理拉分,现在写殿试策论立即被打回原形。
  三百五十份答卷,阅卷官用了三天排出名次。
  第一名,李侗。第二名,胡铨。第三名,张九成。
  朱国祥把前十名都看了一遍,对萧楚、胡安国、黄裳等人说:“这第三名的文章,写得过于散乱,有一半篇幅在骂赵佶。你们存的什么心思,朕是很明白的,以后不必再这样了。”
  “陛下圣明!”
  众人连忙作揖。
  朱国祥对儿子说:“你来重新排名吧。”
  朱铭也不客气,把前十名全部重排。
  第一名,胡铨,江西人。
  第二名,杨稷,四川人。
  第三名,李侗,福建人
  第四名,李公懋,江西人。
  第五名:王大宝,广东人。
  第六名,李易,淮南人。
  ……
  第十名,张九成,浙江人。
  被定为榜眼的四川士子杨稷,出身于蜀中杨氏,其兄随朱国祥做事两年。
  他跟在兄长身边耳濡目染,对皇帝和太子的心思都很了解。虽然策论的文采不是很好,但内容非常扎实,算是对了朱铭的胃口。
  “请陛下过目。”朱铭捧着卷子递回去。
  朱国祥顺手接过答卷,连看都懒得看,吩咐道:“就按太子的排名写黄榜。”
  “遵旨!”
  众臣心中极为震惊,殿试排名居然也让太子做主。
  把黄榜写完之后,大家陆续出宫。
  胡安国把萧楚请上自己的马车,低声说道:“为臣子者,自不该议论君上与储君。但今日之朝堂,着实让人担忧,兵权皆在太子手里,万一某天……一年两年自是无虞,可陛下龙体康健,十年二十年之后呢?”
  “哪管得了恁远?”萧楚笑道,“贤弟还没看明白吗?一切以太子为主,陛下今日此举,恐已有退位之心。”
  第588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
  大明礼制,去年就已定下。
  传胪大典被拔得很高,仅次于天子登基、大婚等,跟武将凯旋属于同一级别。
  因此百官必须穿朝服,全身上下皆绯红色,也没有鸟兽什么的,凸显统一、沉稳和庄重——公服才分颜色,时服才绣鸟兽。
  帽子清一色戴进贤冠,帽梁有七梁、六梁和五梁三种。
  亲王、三师、三公、宰相(包括枢密使等),戴七梁进贤冠的时候,还要佩戴貂蝉冠(笼巾)。
  督察院的御史们,则在进贤冠上加配獬豸角。
  随着官员品级的变化,还要挂不同图案的玉剑、玉佩、锦绶之类。
  天还未亮,百官就已在等候。
  朱国祥此刻坐在文德殿直打哈欠,平时上朝都推迟时间了,但这种大型典礼还得早起。
  “官家,该升殿了。”太监走进来提醒。
  “哈~~~”
  朱国祥又打了个哈欠,站起来伸懒腰解乏,然后迈步朝集英殿走去。
  “皇帝升殿!”
  “皇帝升殿!”
  “……”
  此起彼伏的声音响起,乐队也开始演奏音乐。
  集英殿前还传来鞭响,又是几声呼喊,百官排队进入集英殿。
  新科进士们,身上依旧穿着布衣,集体站在殿外等待传胪。
  大明新朝的一整套科举流程,都在去年定下新的礼仪制度。它融合了宋明清三朝礼制,还又都不相同,全凭朱家父子的喜好。
  害怕进士们搞不明白,还专门配了鸿胪寺礼官去引导。
  北宋混乱的进士甲第,也被大明新朝给统一。
  一甲五人。
  二甲九十五人。
  其余皆为三甲。
  黄榜已经填好了,前五名由朱国祥亲自写下名字。
  礼部尚书孟昭在组织考试之后,全程不得参与出题、监考和阅卷,现在却可以安排传胪事宜。
  他趋步退出集英殿,站在殿门与丹陛之间。身后跟着传胪官,以及几个负责捧黄榜的侍卫。
  孟昭打开圣旨宣读:“大明皇帝制曰:洪武二年三月五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宣制完毕,孟昭站在旁边。
  传胪官上前,亲自打开第一甲黄榜:“第一甲第一名胡铨,第一甲第一名胡铨……”
  礼乐声中,连唱三次。
  胡铨激动得浑身颤抖,被礼官引导去丹陛鳌头处。
  这是旧宋没有的待遇,大明新朝定下礼制,新科状元可以“独占鳌头”。
  数百进士望着胡铨的背影,无不投去羡慕的眼神。
  这可是唐宋科举以来,第一位被允许站立在鳌头处的状元!
  一甲其余四人,在听到唱名之后,排在状元身后站立。
  二甲和三甲陆续唱名,但只有各自的前十名,才能出列单独站立,其余仍旧站在原位。
  “跪!”
  三百五十名新科进士,齐刷刷朝集英殿跪下。
  大明新朝的跪礼极少,只出现在少数重大场合,平时胡乱下跪甚至要扣工资。
  朱家父子反复商量过,认为传胪大典必须跪拜,一是因为传胪仪式的级别非常高,二是要在进士做官前确立君臣关系。
  眼前这些新科进士,有可能这辈子就跪皇帝这么一次。
  而且不仅仅是跪皇帝,更是在跪拜整个集英殿,或者说是在跪拜这个国家!
  接下来,是释褐礼。
  宋代设在入殿参拜之后,明代设在祭祀孔庙之后,父子俩却定在传胪之后。
  一是为了缩短流程,礼仪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二是给予进士尊重,让他们首次正式拜见皇帝时,可以穿着官服而不是布衣。
  明清算是最抠门的,还得去孔庙借公服穿,参加各种仪式后必须归还。那些公服的年龄,可能比新科进士的爷爷年龄还大。合不合身且不说,也不知多少年没洗过,许多公服都带着霉臭和汗味。
  租借过学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应该对此很有体会。
  相比起宋明清的礼制,父子俩还做出了其他改变——
  释菜礼,取消,谁说官员非得吃肉?
  新科进士祭孔大典,不搞,反正那是南宋才兴起的玩意儿。
  众人被引去旁边的升平楼,在那里领取朝服并换衣,这比旧宋在偏殿换衣规格高得多。
  朝服按身高分为好几批次,有五尺、六尺、七尺、八尺。其中,六七尺身高的数量最多,新科进士们可以自由选择。
  靴子、帽子也类似,分出好几个尺码。
  还有一方空白笏板,一个进士绢牌,一朵进士簪花。
  “恭喜邦衡兄!”
  “同喜,同喜!”
  “……”
  新科进士们换好衣服,还把簪花也插上,拿着笏板互相道贺,状元胡铨被问候次数最多。
  榜眼杨稷感慨道:“相比旧宋,大明朝廷对吾等士子更加恩待矣。邦衡兄做状元可站立鳌头,吾等释褐也被安排在升平楼,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事情。”
  “是啊,皇恩浩荡,吾等应当为陛下和朝廷鞠躬尽瘁!”众人纷纷表态。
  他们现在说这种话,应该是出自真心,一个个都还在兴奋感激之中。
  众人在升平楼热闹闲聊,直至礼官进来提醒,才下楼排队去集英殿见皇帝。
  这个流程,跪礼取消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