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5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铭又问其他俘虏众人考虑一番,居然都愿意从贼。
  长卿山就在梓江边上,官兵弃寨而逃,逃得太过迅速且离奇。义军追赶不及,也就俘虏数百人而已,都是些被堵在江边无法登船的旱鸭子。
  一些官兵坐船渡江遁走,更多官兵脱甲跳河逃生。
  朱铭不但抢救出许多粮草,还捡拾到许多布甲、皮甲,以及少量的官军兵器。这些兵甲,正好分配给辅兵青壮。
  站在司马相如读书室外,朱铭拿起望远镜,隔江眺望着梓潼城。
  此地距离城墙,不到两里地,视野非常好,可以俯瞰整个梓潼县城。
  城内。
  黄概拉着赵遹,苦心劝阻道:“总制,杀不得!这些都是成都子弟兵杀了一个军官,附近几个村子的士卒,都会心生怨怼不愿再打仗。阁下一次要杀十几个,恐怕人人自危,军心不战自乱。”
  赵遹怒道:“不听军令也不斩,今后谁还会听令?”
  “罚一顿军棍即可,请务必三思而行!”黄概还在劝阻。
  赵遹从愤怒变得沉默,继而又变得沮丧,佝偻着身子转身离去:“军棍你来罚吧,我去休息片刻。”
  这仗没法打了,他连自己的军队都管不住。
  赵遹回到宅邸,枯坐于堂中,望着院子里的大树发呆。
  赵遹出身宗室,开封人。
  他感觉老赵家的江山,恐怕时日无多了,已非人力所能挽回。
  两天之后,朱铭分兵在下游渡江,占据梓潼城东南一处山头,为接下来强攻梓潼做准备。
  官兵多次攻山,皆败逃回城。
  反正城外到处是山头,贼寇占一座就占吧,官兵死守城池不再出来。
  转眼已至初冬,气温骤然下降。
  朱铭早准备了许多冬衣,除非大雪漫天,否则不怕士卒挨冻。
  官兵那边却很扯淡,本土作战竟冬衣不足。且优先发给厢军和子弟兵,至于黄概最初征募的乡兵,只能穿秋天的衣服硬扛。
  被后勤官克扣了!
  一路转运使往往是主帅,若有经略使、安抚使、总领兵马这些大员出现,转运使就自动变成副帅和总后勤官。
  黄概身为总后勤,他还真没贪污,但物资沿途转运,稀里糊涂变少一些很正常。
  后方不知哪位机灵鬼,或者是一群机灵鬼,在趁机盗卖前线将士的冬衣!
  赵遹巡视军营,看到受冻的乡兵,黑着脸去找黄概:“阁下不穿衣服也能过冬?”
  黄概知道啥事儿:“正在追查此事,已让属官再紧急调一批来。”
  赵遹气得拂袖而走。
  又过数日,信使紧急来报,梓州被反贼奇袭得手。反贼拿下梓州,只休整半日,便星夜疾驰围困绵州。
  赵遹还未做出反应,又有信使来报,一股贼寇围困盐亭县。
  官兵要被包饺子了!
  赵遹的计划,是尽量守城拖时间,拖到朱铭军粮耗尽,拖到明年等西军增援。
  但很明显,他等不到那个时候。
  赵遹早就传令各路,募兵征粮剿匪,特别叮嘱夔州路要拖住李宝。
  然而,大部分官员都不听话,或者是没能力去执行。
  梓州路转运使知道利害,已经顾不得泸南夷,把南边的“精锐”调一半北上,想要袭击李宝的后路。但官兵前脚刚走,泸南夷后脚就造反。
  整个梓州路,北边被反贼搅乱,南边被蛮夷肆虐,只有中间部分州县还在官府手里。
  更扯淡的是,许多泸州汉人,竟然跟蛮夷一起造反打官军!
  这些汉人,可是跟蛮夷有世仇啊。
  “我军已被三面围困,”黄概失魂落魄道,“要么北上去剑州,但那边肯定有贼寇守城,去了就被彻底堵死在山里。要么从七曲山方向渡河,穿越丘陵前往彰明,再穿越丘陵绕过绵州回成都。”
  赵遹摇头:“数百里行军绕路,官兵做不到的,贼寇追来,必然溃败。不想留在梓潼等死,就只能出城决战,还要在绵州贼寇赶来之前决战!”
  “那就打吧,”黄概叹息,“胜则满盘皆活,败则丢失四川。”
  官兵终于愿意出城打仗了,留几千人守城。其余全部拉出去,一部分在城外东南列阵,一部分去攻打贼寇占据山头。
  朱铭害怕被半渡而击,率主力前往更下游渡河。
  邓春率领三千常捷军、一千辅兵,死守山头等着大部队来援。
  之前弃寨而逃的谢建中,被勒令戴罪立功。打下山头,他的罪就免了,打不下来直接砍脑袋。
  谢建中带兵主攻,另一个叫施方平的将领,带兵在侧方协助攻山。
  山势平缓而狭长,并非什么险要之地。
  但邓春有十多架平夷砲,官兵还在山脚时,就遭到小型平夷砲的攻击。杀伤不多,主要是打击官兵的士气。
  “队长战死,全队斩首!若想免死,血战不退!”
  邓春骑马亲自重申军纪。
  队长是鸳鸯阵的核心,受到全队的层层保护。除非特别倒霉,被远程火力弄死,否则基本不会出事。
  队长出事了,说明鸳鸯阵已破,这支小队没剩啥战斗力。
  四个营的战兵,被布置在各处防守。
  邓春自领一个营战兵、两个营辅兵,作为预备队居中。另外还有好几百非战斗人员,皆为文书、会计、木匠、石匠、医生、裁缝等等,他们也属于常捷军的正规编制。
  穆横守在官兵的主攻方向,随着义军不断扩编,他们这十二人,花荣做了火枪队头领,杨志、李进义、林冲、关胜等人都单领一军。
  只有穆横、张青、李应、王雄混得最差,全都是统领五百人的营指挥。
  穆横做梦都想立功大吼道:“都打起精神来,谁敢胆小溃退,不用长官军法处置,俺就要先弄死他!”
  全营分为几十个鸳鸯阵小队,四个小队结成大队,布置在山上各个地方。
  崎岖不平的地形,并不影响军阵排列,总能根据情况略微变阵。
  攻山的官兵,却受到地形影响。
  才抵达半山腰,就已经难以结阵,三三两两各自为战。
  谢建中还算不怕死的,没有躲在最后面,指挥着麾下官兵从各处攻山。
  双方还未短兵相接,几十个小队长,就用弓箭招呼。
  随即,藤牌手和长牌手投掷标枪,他们每人带有三杆标枪,在接敌之前就要投出去。
  官兵中也有少量弓箭手,猫着腰往上面仰射。
  “吁,吁!”
  小队长的竹哨声此起彼伏,第一次战斗终于开始了……嗯,也结束了。
  只见各处狼铣乱搅,官兵本就是仰攻,被狼铣扫得难以前进。稀里糊涂间,几杆长枪就刺来,个别冲到侧方的官兵,被耥耙叉得连连后退,随即就是一杆长枪戳刺。
  义军明明兵更少,却总能在局部战场以多打少。
  只一个照面,各队官兵纷纷溃退。
  “吹号!”
  “摇旗!”
  号声吹响,令旗挥动,穆横这一营义军,竟然朝着山下冲杀,五百人朝着一千多人反冲锋。
  穆横旁边两营,也开始反冲锋。
  由于战斗时间太短,谢建中都没反应过来,就发现自己的士兵已溃近半。再被反贼那么一冲,没溃的也跟着溃了。
  “统制快走!”亲兵大喊。
  不用亲兵提醒谢建中自己就跑了。
  真就是一败涂地,他甚至连咋败的都不清楚。
  第350章 直取中军
  官兵连续组织几次进攻,全都一触即溃。
  半个月前,他们也曾经攻山,至少当时能坚持几分钟。
  赵遹沉默不语,他当然知道出了啥问题。
  鸳鸯阵什么的,那只是战术层面。官军败得那么快,纯粹属于士气太低,死伤几人就能溃一大片。
  特别是成都平原的子弟兵,投军之初士气旺盛,许多人甚至带着杀贼立功的想法离家。
  但困守梓潼太久,一次胜仗没打,反而丢失两座山寨。
  那些冬日受冻的乡兵,也对子弟兵有所影响,总觉得官府做得太过分。
  还有就是朱铭的檄文,很多子弟兵都知道其内容,于是产生一种复杂心理:一方面埋怨朱铭造反,害得他们背井离乡,家里还因战争多交税;一方面又对朱铭报以同情,认为朱铭是在为他们仗义执言。
  一句话,都不想打仗,也不敢打仗了。
  赵遹摆出宋代最常用的“大阵”,也叫“中军阵”。
  这种阵法有基本套路,也能因地形而做出调整,此刻变出的就是“四门斗底阵”。
  无他,此阵最稳妥而已,且变阵简单适合新兵。
  主帅坐镇中央,刀枪手列方阵排布四周,盾牌标枪手杂于其间,再以拒马陈兵为阵脚。弓弩手居其后,少量骑兵也掩在阵中。
  三万多官兵,大阵布成,绵延数里。
  朱铭亲率主力徐徐而来,登高望远观察,见官军摆出如此谨慎阵法,也从容不迫的开始布阵。
  将拒马放在最前方,其后是四个营的步兵,平夷砲拉到前方组装,虎蹲炮、火枪队也上前。后续还有两排,直接横开排列一万多步兵,这些步兵略微呈“v”字型。
  “牝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