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2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三万陕西军队,当然是从汉中路过,汉中老百姓又被强征粮食。
  西乡县刘家被逼得破产,主要就是受此影响,去年征收的和籴钱太多了,每个县非得选一家富户弄破产不可!
  起因是宜宾、泸州地区的蛮夷,盐井被汉人逐渐侵占,就算盐井还在夷人手中,也往往被官府征收重税。
  本来就长期存在矛盾,泸南安抚使贾宗谅又横征暴敛,还无端杀死一位夷人首领,终于激起十万泸南夷造反(贵州北部的蛮夷也参与进来)。
  直至现在,叛乱才得以镇压。
  三万陕西兵还在四川,明年返回之时,肯定又要在汉中征粮补给。
  “都怨奸臣擅起战端!”西乡士子余大渊愤懑道。
  兴道士子王昶说:“还有那泸南安抚使,朝廷让他去安抚夷人,他却逼得十万夷人作乱。若非征敛过度,那些夷人怎会造反?”
  朱铭叹息:“官家信任奸臣,我又有什么法子?”
  调去四川平叛的,有不少是精锐西军。那三万西军若不调走,估计跟西夏作战能更顺利,宋代对外大战总是能闹出各种幺蛾子。
  这次泸南夷造反,狠狠扇了宋徽宗一巴掌。
  因为蛮夷攻占梅岭堡抓了宋徽宗的妹夫,睡了宋徽宗的族妹(未出五服)。宋徽宗颜面无光,这才不顾西夏战事,硬生生抽调三万西军去四川。
  而闹出那么大乱子的贾宗谅,只是被罢免而已,甚至能带着贪污的钱财回家。
  众士子一通臭骂却又无可奈何,一个个都在喝闷酒。
  西乡首富之子卢衡,几杯酒下肚也抱怨起来:“西夏打仗要俺们给钱,修栈道平乱也要俺们给钱,西军过境还要俺们给钱。看着吧,明年春天西军回程,又得给一大笔钱才行!”
  士子黄晟说:“你卢氏家大业大,九牛一毛而已,俺家才是过得困难。”
  “俺家的钱是多,可摊派得也多啊!”卢衡郁闷道。
  西军过境,洋州只是被波及,兴元府那边才叫倒霉,沿途百姓被骚扰得不轻。
  朱铭陪着他们喝酒,心中却另有计较。
  泸南夷刚开始造反时,人数并不是太多。整个四川的军队,磨磨蹭蹭几个月,居然只能召集一万余,还被蛮夷打得节节败退。
  这特么得烂到什么程度啊?
  恐怕只需三千精锐,再就地招募一群杂兵,朱铭就能快速占领四川。
  “唉,不提这些忧心事了,”令孤许说道,“大郎派人送回来的《道用策》,洋州城士子多有传抄,便连西乡县都传过去了。吾等组建道用社,已有数十位士子入社。”
  朱铭好奇发问:“道用社都做些什么?”
  卢衡说道:“百姓日用即为道,自然多看多想,琢磨出道理来,然后化为民用。”
  “可有做出什么民用之物来?”朱铭问道。
  王昶笑道:“弘道兄,把伱的宝贝拿出来吧。”
  席间有位士子叫杨昌言,字弘道,他放下酒杯,从包袱里掏出一个……罗盘。
  朱铭疑惑道:“就这个?”
  杨昌言说:“此旱螺也,非是水螺。”
  北宋已经有罗盘了,称为“地螺”,风水先生经常使用。用线把磁针悬空下方放置盘身。
  行军或者行船,则使用指南鱼,将磁鱼放在水中,但难免摇晃导致误差。
  一直到明代中期,中国的航海指南针,依旧广泛使用水浮法。
  这导致后世的学者,认为旱罗盘是从西方传来的。直至出土了南宋瓷俑,瓷俑手里居然抱着旱罗盘,说明至少在南宋就已经出现。
  朱铭拿过罗盘瞅了瞅,八卦什么的他认识,其余就不怎么看得明白了。
  传说赖布衣在天地龙盘的基础上,还引入星宿发明人盘,也不晓得是真是假。这个时候,赖布衣应该还在穿开裆裤吧。
  杨昌言说道:“家父喜好风水,在下得了《道用策》,便觉风水也是道,螺盘也是百姓日用之物。原有的悬针螺盘太过粗大笨重,且遇风摇晃不定。于是俺就想方设法,将螺盘变得更轻便。以前的螺盘,俺称之为水螺、悬螺,这种螺盘则是旱螺。”
  “是挺有用的,行军打仗,扬帆出海,皆可使用此物,”朱铭赞许道,“你可以拿着罗盘去东京,家父带你去进献给官家。”
  杨昌言大喜:“谢过朱太守!”
  在场许多士子,都露出羡慕的表情。
  一个叫文正同的士子,拿出小瓷瓶献宝:“俺改进了馏器,又加入香木,蒸得蔷薇露久香不散。”
  朱铭哭笑不得,旱罗盘还挺有用处,这位老兄改良香水工艺是什么鬼?
  他拔开木塞闻了闻,果然香味扑鼻,比郑元仪平时用的香水更浓郁。
  当然还得鼓励,朱铭赞许道:“此物极佳,可否赠我一瓶?”
  文正同得了夸赞,当即说道:“太守尽管拿去,俺家里还有不少。半年前,俺开了个香露作坊,专门生产各类香露。”
  “嗙!”
  又有一个士子,从地上拿起包袱,砸在桌面发出巨大声响。
  这厮抽出长柄大剪刀:“俺学了杠杆原理,晓得力臂越长越省力。所以就把剪刀改了,刀柄改得很长,尾端还有弯钩防止夹手。此剪可以用来修剪树枝,果树、桑树、茶树都可以,俺且叫它桑剪。”
  “好东西!”朱铭拍桌子叫好。
  父子俩忙于别的事务,关注点不在这儿,竟把“园林剪”给忘了。
  现代人印象里的剪刀,叫做支轴剪,其实出现于五代,唐朝都没有那玩意儿。
  眼前这把园林剪,是在支轴剪的基础上,加长剪刀的手柄而造。有了它,修剪果树、桑树和茶树时,就不用再拿刀子来砍了。
  朱铭拱手道:“敢问阁下尊姓大名?”
  那士子笑答:“俺叫蒲尚,家里是开铁匠铺的。”
  朱铭立即下订单:“请为大明村打造一百把桑剪,专门用来修剪茶树。阁下若是愿意,也可一并进京面圣,官家喜好园艺,想必对桑剪颇为赞赏。”
  “俺也谢过太守!”蒲尚高兴道。
  他们进献这些小玩意儿,能哄得皇帝高兴,但顶多给些赏钱而已。
  这就足够了,只要能获得皇帝赞赏,回乡之后必定风光,就连当官的也要以礼相待。
  《道用策》真的有用,让读书人主动改进技术,比工匠凭借经验改进要快得多。
  特别是蒲尚,他是运用杠杆原理,有意识的对剪刀进行改进。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220章 开始洗脑
  寒冷冬夜,江风呼啸。
  静谧的乡村,偶尔传来几声狗叫。
  朱铭洗澡冲去身上的酒味,缩头缩颈小跑回卧室。房里的火盆木炭通红,一进屋就暖和起来,让他感觉无比惬意。
  “相公快上来咧,被窝已经暖好了。”郑元仪喊道。
  朱铭顺手抄起桌上瓷瓶,钻进被窝里说:“闻闻这个。”
  郑元仪拔开塞子,用女人的嗅觉感受香水:“是蔷薇露,又加了别的香料,究竟加了甚物却说不出来。”
  既然已经有香水,再加香料是必然之事。
  那个叫文正同的士子,除了稍微改进蒸馏器之外,真正的本事其实是调香。这瓶香水,浓而不闷,芬芳馥郁,闻起来确实舒服。
  “我给你抹抹。”朱铭笑道。
  “好呀,好呀,到处都抹上。”郑元仪把被子掀得更开。
  朱铭抹香水的动作不怎么老实,郑元仪躺床上闭着双眼,嘴角带笑,颇为享受,脸颊渐渐生出红晕。
  “抹完了吗?”郑元仪问。
  “抹完了,让我闻闻。”朱铭凑过脑袋,在她身上拱来拱去,痒得郑元仪咯咯直笑。
  抱住男人的脑袋不许乱动,郑元仪问:“我香吗?”
  “香得很。”朱铭说。
  郑元仪道:“都半年了还没动静,我想给相公生个娃娃。”
  朱铭安慰道:“不着急,慢慢来,你年龄还小。”
  肯定是木炭烧太旺,两人热出一身汗水。而且屋里空气也不好,大喘气儿的就跟要窒息一样。
  好久才消停下来,黑暗中恢复了平静。
  郑元仪趴在朱铭胸口说:“今天我见学堂里有女娃,便也去听了听课,这里教的东西,跟以前我读书有点不同。”
  “哪里不同了?”朱铭问道。
  郑元仪说:“有一半是数学课,那么小年纪,就开始学算盘,再过几年都能做账房了。”
  朱铭哈哈笑道:“大明村出来的孩童,个个都可以做账房。”
  北宋末年,算盘还未彻底普及,在穷乡僻壤很难见到。
  即便在大城市,算盘的许多诀窍,也属于私家不传之秘根本没有得到大范围传播。宋徽宗在全国推广算学校,更注重传统的算筹,如今也采用了《朱氏算经》,算盘同样被忽略掉了。
  大明村的算盘口诀,是朱国祥亲自编的,孟昭、余善微还做了补充。村中孩童能学会这玩意儿,再加上正统数学课,真的可以轻松胜任账房先生。
  聊了一阵学堂趣闻,郑元仪又说:“客栈那位余姐姐好厉害,什么都懂的样子,便连男人也要听她的。”
  “余善微确实聪明。”朱铭道。
  郑元仪好笑道:“今天我无意中听到,余姐姐把孟先生训斥一通,孟先生唯唯诺诺都不敢还嘴。等他们出来见人,孟先生又昂首挺胸,一副铮铮铁骨好男儿模样。”
  “哈哈哈哈!”朱铭能够想象那种画面,孟昭彻底变成妻管严了。
  聊着聊着,一对小年轻便抱着进入梦乡。
  翌日清晨,吃过早饭,众士子又在客栈聚集。
  昨天是吐槽时局,聊一些新发明,今日却要进行学术讨论。
  主要是《道用策》的某些内容,陈渊为了方便在东京传播,有时候观点写得比较含糊,生怕犯了新学的忌讳。
  这本书传回洋州之后,士子们看得不大明白,积累了许多疑惑想要请教。
  整整三天时间,朱铭都在解答疑惑,而且思想非常激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