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0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接下来又一路猛涨,至王安石变法初期达到巅峰,最高超过了40%。(这是长期安定,开始加剧土地兼并。)
  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一直到元丰年间,客户占比跌至24%。(这是王安石变法取得效果,百姓负担减轻。同时,也有盗贼作乱的原因,杀死了大量地主,使得土地得到重新分配。)
  但宋哲宗继位之后,客户占比再次飙涨。到了宋徽宗年间,变得跟坐火箭一样。(变法红利期过了,大户又开始兼并土地。宋徽宗的横征暴敛,加剧了兼并速度。)
  其实,濮州的土地兼并情况,在整个京东路还算轻的。
  南边的淮阳军(定陶)才叫疯狂,客户占比超过60%。也即是说,六成以上的户口,都是没有土地的依附之民。
  其次是密州和郓州,客户占比都超过了50%。
  接下来,朱铭又看人口和田亩数量变化。
  呵呵,需要承担赋役的口数越来越多,全州的田亩总量却在一直变少。同时朱铭发现,王安石是真牛逼,十三年的方田均税,直接让濮州的田亩数量翻倍。
  再看濮州钱粮的去向,三分之一输送东京,三分之二输送河北。
  朱铭恍然大悟,京东路之所以盗贼众多,不仅是因为被东京吸血,同时也是被河北前线拖累。既要供养首都,又要供养边军!
  整整三天时间,朱铭都在翻阅档案资料,然后制作出大量表格和图形。
  黄龟年审案审得疲了,抽空过来找朱铭闲聊。
  见到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黄药师忍不住问:“这是什么字?”
  朱铭反问道:“官家下令在各州建立算学校,还刊印了《朱氏算经》,德邵兄没有读过吗?”
  黄龟年摇头:“未曾读过《朱氏算经》。”
  朱铭没有口头解释,而是在阿拉伯数字旁边,写出相应的汉字数字。
  黄龟年对照着汉字数字,渐渐能将表格看懂,继而又看懂了那些图形曲线,颇为兴奋道:“太守此法甚妙,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朱铭说:“德邵兄请看注释。”
  在几处关键数据的旁边,朱铭通过州志记载,都做出了文字标注。
  黄龟年刚开始还不明白,但反复对比数据和事件,惊骇道:“又要盗贼蜂起了!”
  朱铭说:“是已经盗贼蜂起了,还没成气候而已。只需要一场天灾人祸,盗贼数量必然陡增,又将发生杀官劫城的事情。”
  中的梁山起义,其实是对北宋末年,山东、河北两地起义的艺术性加工。
  宋江团伙属于先行者,规模不大,拢共也就几千人而已。
  后来又有张万仙、高托山、徐进等人,仅这三人的起义部队,总人数就已经超过45万人。另有刘大朗、贾进、徐大朗等人,规模都在三五万左右,还有许多人数过万的小型义军。
  《水浒传》里被宋江剿灭的田虎,其原型是河北义军首领张迪,聚众数十万,起义规模是宋江的近百倍。
  朱铭指着曲线图说:“客户占比越高,土地兼并越严重。伱看这条曲线,占比超过30%时,盗贼数量就变多,官府记载只有‘起盗贼’三个字。占比超过35%,如果再遭受苛捐重役或天灾,官府记载就变成‘为盗者众’。濮州知州、监军被盗贼绑架,发生在客户占比超过40%之时。”
  黄龟年对照图标和曲线,越听越心惊,同时又对朱铭佩服之至,起身作揖道:“在下受教了,今后若是做了地方主官,我一定用太守此法画表制图!”
  朱铭继续说:“各地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工商繁荣之地,必可容纳更高客户占比。”
  以前,京东路还有个莱芜监,那里的客户达到了80%。因为那里有矿,还有铸币厂,而且地方还小,失地农民可以转化为工商业人口。
  而客户占比超过60%的广济军(定陶),之所以没有遍地盗贼,是因为那里水运发达,河北、京东、淮南各路的商品都在那里集散。另外,广济军还紧挨着南京应天府(商丘),官方贸易也非常繁荣。
  朱铭还在统计其他数据,黄药师主动帮忙,不时请教各种表格的含义。
  天色已晚,朱铭收工回府:“明日黄昏,家中设宴,德邵兄可带着家眷一起来。”
  “太守相邀,我一定前往。”黄龟年说道。
  第198章 符箓与道士
  深夜,黄堂。
  这里虽然是知州的办公室,但已经属于州衙后宅,有后宅的私人门子看守。
  半路收的鸡鸣狗盗之徒杨朴,便做了后宅的门房保安。他按照朱铭的吩咐,只要没人进后宅的居住区,就睁只眼闭只眼不予理会。
  甚至, 杨朴还故意打呼噜,让潜入者可以放心做事。
  “你怎进来了?快去望风!”
  “睡得熟着呢,一直打鼾,俺过来帮你。”
  “这张纸给你,须用竹管笔,毛笔誊抄不好划线。”
  “这都是甚?俺怎看不懂?”
  “听说知州的父亲, 是鼎鼎有名的道士, 还做了道录院的同知,穿的是紫色道袍。知州家学渊源,想必也是会刻画符箓的。”
  “他在州衙画符作甚?”
  “俺怎知道?可能是厌胜之术。”
  “厌……厌胜……俺们不会有事吧?”
  “不会的,不会的,快抄下来。”
  “……”
  两个文吏把几份图表抄完,小心翼翼收入怀中, 然后吹灭蜡烛, 蹑手蹑脚离开。
  关门之时,还用麻索做机关,将门闩自动从内里闩好。
  翌日, 濮州李氏家主李孝忠, 盯着几份图表一头雾水:“连续几日, 知州都在画这些东西?”
  文吏说道:“知州之父是紫衣道人, 他定然也会画符箓。在下猜测,这些可能是厌胜, 也可能是镇邪符。将这符箓放在黄堂,便可镇压邪祟。”
  “胡说八道!”
  李孝忠指着图表注解说:“这些地方,写着起盗贼、为盗者众、澶渊之盟、熙宁变法等字样, 怎么可能会是镇邪符箓?”
  “也可能用来镇压盗贼的符箓。”文吏猜测道。
  李孝忠挥手道:“伱领些赏钱,先回州衙吧。”
  文吏鞠躬退后:“在下告退。”
  这文吏去领赏钱的时候,李孝忠又把儿子和管家叫来。
  管家只扫了一眼,便说:“阿郎勿疑,此乃简数,出自《朱氏算经》。犬子便在算学读书,俺觉得稀奇,也跟着学了《朱氏算经》。这些表格,当从左往右看。涉及简数的地方,都须从左往右读。”
  管家提笔,把各处都翻译成汉字数字。
  李孝忠带着儿子研究半天,忽地叹息:“若遇天灾人祸,濮州又要盗贼蜂起了。惠瞻!”
  “孩儿在!”李清顾应道。
  李孝忠说:“乡间各处庄园,保甲兵操练得勤快些。咱家宅子的院墙,再加高加厚,多养几个护院,各种兵器也要齐备。”
  李清顾道:“父亲未免小题大做了。”
  “你懂个甚?”李孝忠说道,“近百年来,濮州李氏从不遭盗贼, 那是祖宗们积德, 闯下偌大的好名声,便连盗贼都敬服有加。如今却不行了, 鄄城县若起盗贼,一旦贼势做大,第一个被抢的便是俺家!”
  李清顾只能说:“孩儿照办就是。”
  李孝忠反复查看那些图表,每次观而细思,都能有新的感悟。
  特别是朱铭以国家和地方的大事件,注解在关键数据处,两相结合之下,许多现象都能抽丝剥茧找出原因。
  体悟良久,李孝忠不由感慨道:“朱铭此人腹有乾坤,若早生五十年,必为一代名臣。可惜啊,可惜,生不逢时。这个世道,便连我李家之人,都做不得贤臣,只能攀附那奸党。若能选择,谁又愿污了祖宗清誉?”
  李清顾道:“父亲,孩儿听说雷泽那边,县官正在清查钱孙两家土地。姓朱的,会不会也在鄄城这边方田?”
  李孝忠冷笑:“鄄城知县都换了,蔡相派人专门与他作对。没有知县配合,他如何在本县方田?”
  “也对。”李清顾觉得有道理。
  ……
  黄龟年的妻子不姓冯,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他家是真的出身贫寒,祖籍江西丰城,又迁徙到江西庐陵。黄龟年便是在庐陵出生的,幼时随父迁徙到福建永福(永泰县)。
  也没在福建置办什么产业,父亲就一命呼呼。靠着家中仅有的积蓄,母亲还要打零工,含辛茹苦将他和弟弟拉扯大,甚至穷得放弃科举去打工养家。
  幸好遇到伯乐,永福县尉李朝旌惜其才学,不但资助黄龟年继续读书,而且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这准岳父也是倒霉,寒窗苦读十余载,还没来得及当大官,就病死在县尉任上。而且还算个清官,妻女带着灵柩回乡安葬,已经花掉了家中大半钱财。由于路程相隔太远,未婚妻没再跟黄龟年见面,只每年寄来一封书信。
  一直蹉跎岁月,黄龟年二十三岁,李氏女二十一岁,双双拖成大龄未婚青年。
  黄龟年金榜题名,被人榜下捉婿,同乡劝他另娶富贵女,反正他只有婚约还没完婚。
  黄龟年却严辞拒绝,用了一年时间存钱,终于把未婚妻接到身边。
  “这是拙荆李氏,取字慕君。”黄龟年介绍说。
  闺名没有说出,而是嫁人之后以字为名。
  朱铭也介绍郑元仪,身份模棱两可,没说是妻,也没说是妾。
  四人坐在亭中喝茶,朱铭携带的红茶不多,都已经快要喝完了。
  黄龟年还带来个小屁孩儿,朱铭招手叫到身边:“你叫什么名字?”
  “小子名叫黄衡。”小屁孩儿很聪明的样子。
  朱铭笑问:“几岁了?”
  “今年七岁。”黄衡说。
  朱铭又问:“认得多少字?”
  黄衡一脸骄傲,昂首挺胸道:“我学得快,认识很多字。”
  “哈哈哈哈!”
  大人们被逗得发笑,小孩子的童言稚语总那般可爱。
  朱铭隐隐有些失望,老黄咋就没个叫黄蓉的闺女呢?
  石桌上放着几盘零食,有蒸糕、炒豆子等等,众人就着红茶吃零嘴聊天。
  大概等待半个多钟头,田如用终于带着家眷而来。妻子姓钟,有一子两女。
  四个小屁孩凑到一起,田家长子十三岁,自然成了孩子王。但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认为小孩子太幼稚,玩了一阵便回到大人身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