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也更加放心,等今后起兵造反,这样的家族很好拿捏。
  推杯换盏,酒过三巡。
  郑岚不经意间说道:“听闻大郎今年十六岁了,还未曾有婚约。如此英才,怎能少了良配,不如俺帮忙物色一位。这洋州三县,闵、王、郑、李四家最有教养,女娘个个温柔贤惠,总能为大郎挑一个最好的。”
  朱铭婉言拒绝:“晚辈立志向学,暂时没有婚姻打算,辜负老先生好意了。”
  “科举要考,婚姻也不能耽误嘛。”郑岚笑道。
  朱铭说道:“再过几年也不迟。”
  郑岚只能闭嘴。
  宋代晚婚还是很普遍的,许多名臣大儒,都是二十岁以后才结婚。
  即便是宋代女子,有学者根据400多份墓志铭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也在十九岁左右。
  这当然是不准确的,只能体现中上层情况,因为底层百姓无法留下资料。
  郑岚绕着弯子说:“老朽有一侄女婿,也在洋州书院读书。今秋要考解试,他已经考中三次举人,学识极为优秀,大郎肯定聊得来。”
  郑胖子补充道:“俺这姑父叫孙涛,只在书院挂名上舍生,平时都在私塾授课。那天陈先生讲学,俺姑父也去了。”
  “嗯,有点印象。”朱铭随口胡扯。
  郑岚捋着胡子说:“老朽虽然没甚学问,对才学之士却极看重。那孙涛出身贫寒,家中只有几十亩薄地。第一次赴京赶考,连路费都凑不齐,老朽得知此事,不仅送给他盘缠,还将侄女也许配给他。”
  奇货可居,拉拢优秀士子而已,整得自己多高尚一样。
  北宋时期,四川、福建、两广等地举人赶考,官府会发给驿券和口券,可免费搭乘驿站的车船,免费在沿途驿站吃饭。但自己也得准备钱财,否则必然饿死在京城。
  朱铭假装没听明白,赞叹道:“老先生爱才重才,真是洋州贫寒士子之福。晚辈敬老先生一杯!”
  “请。”
  郑岚举杯相碰,搞不清楚朱铭是啥心思。
  似乎拒绝了,又似乎没拒绝。
  朱铭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着急。他不介意做郑家女婿,郑家的财力有助于他造反。
  但是,不能轻易答应,否则容易被拿捏,他得自己掌握主动权。
  慢慢拖着吧,一两年之后再说,反正富家女流行晚婚,不像明清两朝那样早嫁。
  吃饱喝足,休息一阵,父子俩结伴上山。
  郑胖子没再跟来,他在书院呆腻了,留在家里陪老婆不香吗?
  吹着江风,朱铭酒醒了些。
  他全副武装,三件兵器都在身上,边走边说:“我们能炒出极品茶叶吗?就像极品团茶那样。”
  “难说,完全不知道怎样入手,还得慢慢摸索才行。”朱国祥摇头道。
  极品茶叶,不列入一二三等。
  像老白员外家的极品团茶,一斤至少能卖四五百文,最顶级的得用贯来计算。这种茶叶数量稀少,肯定不走茶马司,都是背着官府暗中交易。
  可怎么制作出极品炒茶呢?
  朱国祥回忆自己喝过的茶,说道:“必须从品相入手。比如某些茶叶,冲泡之后,悬浮在水面煞是好看。又有些茶叶,表面有根根银丝。还有些茶叶,卷起来就像钉螺。我们现在炒制的,只是普通绿茶,距离研发极品茶叶还远得很。”
  “红茶怎么弄?”朱铭又问。
  “我怎么知道?”朱国祥说,“好像是要经过发酵,具体怎么发酵却不清楚。瞎琢磨也没用,还是那句话,慢慢摸索试验。”
  一路溜达上山,回到书院的贵宾宿舍。
  张广道见了那三样兵器,顿时眼热赞叹:“好东西!”
  朱铭把铁枪扔过去:“张三哥试试手。”
  张广道手持铁枪挥舞,耍了一阵摇头说:“有点过重,平时操练可以。若是上了战场,肯定把自己累着,不适合长久作战。”
  朱铭又拿出弓箭,正式请教箭术。
  张广道是自己摸索的箭法,就连弓箭都是自制土弓。他先教朱铭如何正确上弦,又教平时怎样保养,接着才教导如何拉弓发力。
  接下来半个月,朱铭彻底忙活起来。
  上午跟老爸一起,辅导陈渊学习数学,同时还在藏书楼借书看。下午先练弓箭,接着再练铁枪和铁锏。
  等十八口铁锅打造完毕,朱国祥就带着张广道,拿上这些铁锅坐船走了。
  只剩朱铭自己,偶尔跟学生们聊聊,再教陈渊数学知识,剩下的时间全在练武。
  陈渊不急着下山传播新思想,他已经对数学着迷了。
  此君二十多年不科举,除了游山玩水,剩下的时间全在治学。他耐得住性子,不把数学研究透,是不会再干其他事的。
  朱铭对此很纠结,担心陈渊一整年不下山……
  就在此时,一艘官船从褒斜道南下,直奔兴元府(汉中)而来。
  领头的是个太监,他身负皇命,要去征辟八行士子朱成功,请朱大才子入京……为皇帝填词。
  官船靠岸,鸡飞狗跳。
  转运使、按察使、常平使、提学使等一众官员,得到消息连忙前去迎接。
  陆提学对此颇为疑惑,他是举荐朱铭读太学,又不是举荐朱铭做官,怎么太监都跑来传话了?
  陆提学好奇打听:“敢问中贵人,真是要征辟朱成功?”
  太监点头笑道:“朱成功写的词极好,官家喜欢,便要辟他进大晟府。”
  陆提学瞬间愣住,随即怒火中烧,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质问:“朱成功小小年纪便贯通三经,假以时日必为栋梁,怎能让他进大晟府填词?”
  “官家看重,便是他的造化,哪有恁多说道?”太监有些不耐烦,“快快抬轿子来,褒水湍急,一路把咱家累坏了。”
  陆提学低头让开,嘴里嘀咕道:“昏君!”
  大晟府设立好几年了,进去就别想出来,而且名声特别糟糕。
  只有一个人顺利外放,即大晟府首任提举周邦彦,而且还是被蔡京诋毁排挤出京的。
  第116章 拒绝征辟
  洋州书院,藏书楼。
  朱铭经常来这里借书看,他发现自己记性很好,不知道是因为金手指,还是因为身体变年轻了。
  从生理学角度讲,人在二十岁出头时,脑容量就达到峰值,此后便逐年下降,尤其是记忆相关部分。与此同时,“语义记忆”却继续增强,简单来说就是理解能力变强。
  朱铭现在是将近三十岁的理解能力,又拥有十多岁的记忆能力。
  搜寻好一阵,朱铭去问图书管理员:“这里怎没有百家杂学?”
  管理员说:“科举不考杂学,看多了会耽误学生。杂学也有,律法在最里面的书架上,书院学子若无把握考进士,也可去考明法科。”
  朱铭问道:“怎连《荀子》也没有?《荀子》亦为儒家经典。”
  “俺不晓得。”管理员摇头。
  朱铭只能随便抽一本,借了书在小院里溜达。
  “大郎无恙。”一个学生问候道。
  朱铭拱手回礼:“君安。”
  随着朱铭搬进贵宾宿舍,再加上他的诗词和传播,书院学生对他还是极为尊敬的。
  这里没人称他为秀才,那是小民对读书人的称呼。
  读书人之间若称秀才,被称呼者肯定已经考中进士。
  但朱铭年龄太小,书院学生拉不下脸皮喊“小朱先生”,于是选了个比较亲切的“大郎”称呼他。
  从藏书楼出来,一路遇到十几个人,全都主动过来打招呼。
  回到贵宾宿舍,白崇彦、李含章等士子,已经在院子里等待多时。
  他们对朱铭的学问愈发信任,平时写了经义文,先让老师批改一遍,再拿来请朱铭重新批一遍。
  秋天就要考举人了,大家都在为高考做最后冲刺。
  十多篇经义文,朱铭翻开细品。他在这方面“眼高手低”,一般只改破题,论述部分只提出大致建议,但总能角度新颖令学生有所收获。
  批改的经义文多了,朱铭的写作能力也在提高,虽然至今他也没亲手写过。
  隔壁房间,陈渊还在研究数学,目前主攻平面几何的初二内容。
  闵文蔚不知何时溜达过来,想进去跟陈渊聊聊,却被其亲随拦着,碰了一鼻子灰。
  “让学生不做书虫,自己却是个书虫!”
  闵文蔚暗自嘀咕,他知道陈渊在学算术,而且越来越走火入魔了。
  在闵文蔚看来,陈渊治学有问题,已经把脑子搞坏掉。
  他负手溜达到朱铭这边,看到朱铭正在给学生批改经义文,顿时心怀大尉,捋着胡子微笑颔首。
  这才是做学问的样子嘛!
  朱铭批改的文章,闵文蔚也看过。
  他不得不承认,朱铭在破题方面,很多时候都有神来之笔。可惜只批改《孟子》、《论语》和《周易》,其他几经似不擅长,否则闵文蔚会让所有学生都来请教。
  拖了张板凳,闵文蔚在旁边坐着,不去打扰学生们忙正事。
  他又瞅瞅院外,白胜、石彪和陈渊的三个保镖,正在那边练习武艺。发力时的哼喝声,还有枪棒的破空声,难免让闵文蔚感觉太吵闹。
  忽地,一人疾奔而来。
  闵文蔚对这人有点印象,好像是陆提学的亲随。
  那亲随冲进来:“小朱先生可在?有急信来报!”
  朱铭放下毛笔走出,朝对方拱手示意。
  那亲随气喘吁吁说:“小朱先生可让俺好找,先去了通判府邸,才知先生在书院里。官家……官家派了中人来征辟,要辟先生去大晟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