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含章不疑有他,建议道:“还是改为李二郎更好,毕竟是官家钦封的郎君神。”
  “也可。”朱铭从善如流。
  二郎神,最初是佛教神灵,毗沙门天王的儿子独健二郎。在传说当中,不但帮助李世民打过仗,还被李隆基召唤去驰援安西。
  至五代时期,独健二郎的雕像,已出现在灌口天王庙里。
  青城山的道士们不乐意了,有组织的推出“赵二郎”(隋朝太守,斩蛟除害),跟佛家的“独健二郎”打擂台。民间又诞生出“李二郎”,相传为李冰之子,迅速获得百姓认可,于是“李二郎”也被道教吸收。
  发展到宋朝,混乱得一逼。
  先是宋真宗,把“赵二郎”封为真君。接着是宋仁宗,把“李二郎”封为郎君神。等再过几年,宋徽宗也要出手,将“赵二郎”封为真人。
  综合来看,宋代官方认可的二郎神,应该是李二郎无疑。
  朱铭把杨戬换成李二郎,继续吃着零食讲故事,三位公子哥围着他仔细聆听。
  时间慢慢过去,到了下午,朱国祥突然喊道:“过来帮忙!”
  朱铭立即跑过去,来到茅房屋檐下。
  朱国祥指着肥土堆说:“差不多该翻肥了,你用铲子翻一下。”
  “堆肥还要堆多久?”朱铭接过铲子问。
  朱国祥解释说:“堆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解有机质,杀灭虫卵和病菌;第二阶段,生成更多的肥沃腐质。全程需要45天到60天,我们等不了那么久,第一阶段完成就可以使用了。”
  三个读书人,都过来看朱铭翻肥,似乎感觉挺有意思。
  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一种原始堆肥法。发展到北宋末年,已基本掌握好氧堆肥,但在配料方面,还不如朱国祥那般科学全面。
  李含章问:“二位堆肥来种花?”
  “种粮食。”朱国祥说。
  就这样过去数日,白老太君寿宴将近。
  育秧田已经翻地暴晒,陆安跑来告之情况,朱国祥便让他叫来两个佃户。
  平整墒面这天,不仅朱铭、李含章、白崇彦、郑泓在场,就连白家大郎白崇文都来旁观。少数农活不忙的村民,也陆续跑来看热闹。
  “把田里的水排干,我喊停才停。”
  朱国祥的第一句话,就让两个佃户愣住了,因为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常识。
  白大郎远远看着,脸上露出冷笑,把朱国祥当成了骗子,只等着接下来看笑话。
  佃户扒开田埂缺口,眼看着田水一点点排出。
  过了许久,朱国祥喊道:“停,把口子堵上!”
  田水没有完全排干,还剩了一丢丢。
  接着,朱国祥又指挥佃户,把沤熟的农家肥均匀泼到田里。
  在众人注视下,朱国祥挽起裤腿亲自下田,手里拿着锄头和扁担,双脚踩在泼了粪水的田里。
  堂堂朱大相公,拒绝了女儿国王的招赘,却在粪水中抡起锄头,挖出田泥垒筑苗床。又把锄头放到一边,用扁担将苗床抹平,不时还捡出一些杂物扔掉。
  平完一截苗床,朱国祥转身问佃户:“看清楚了没?”
  “看清了。”两个佃户说。
  朱国祥于是回到田埂上:“你们照着做,苗床宽度就那样。”
  两个佃户立即行动,没啥难度,甚至都不用朱国祥纠正。
  等苗床做完,朱国祥转身走人,扔下一句话说:“晾晒三五天,到时候就可以撒种了。”
  佃户面面相觑,田里的水都快排干了,垒出的苗床又高于水面,如果再晾晒几天,岂非土里的水分都不剩多少?
  那可咋撒种啊!
  陆安赶紧回去汇报情况,说道:“姓朱的在乱来,恐怕秧苗会长得不好。”
  老白员外思量道:“他又不傻,多半另有手段,你且照着做便是了。从头到尾,他做了什么,你都要好生记住。若真能让稻子增产,明年便用他的法子种田。”
  “是!”陆安躬身退下。
  朱国祥浸泡好谷种,在白老太君寿宴的前一天,叫来那两个佃户去撒种。
  “你下田去,再把苗床平整一下。”
  “你去挑水来,不要挑粪水,江水和井水都可以。”
  朱国祥接连做出指示,直到他让佃户把苗床用水浇透,那佃户终于忍不住了:“又是排水,又是晾晒,水都快干了,今个又浇水淋透,朱相公是在消遣俺吗?”
  没法跟佃户解释科学原理,朱国祥只能斥责道:“你照做便是,有什么牢骚,找老白员外发去!”
  佃户立马闭嘴,乖乖拿起水瓢。
  育秧田距离白家大宅不远,明天就是老太君大寿,许多村民已经来提前帮忙了。
  杀猪的杀猪,宰羊的宰羊,还有人守在那里,想讨些下水和血旺。
  有看热闹的,把朱国祥种田的法子传出去,不少村民笑闹着跑来看好戏。
  他们觉得,朱相公打海盗或许在行,种田完全就是瞎胡闹。
  “可以撒种了,第一遍撒稀点……”
  “好,第二遍复撒……”
  “第三遍……用木板轻轻压,把谷种压下去稍许,不要太用力……”
  “土筛好没?把土撒在苗床上,谷种要用土盖严……粪肥浇在盖土上……”
  江边。
  从中午开始,就陆续有客船靠岸。
  九十大寿,放在古代实属不易。四里八乡的乡绅土豪,还有老白员外提拔过的吏员,以及县城里的头面人物,很多都被请来参加寿宴。
  而且距离较远的客人,提前一天就来了,白家的客房不够用,村邻的瓦房也被收拾出来待客。
  “老爷,老爷,向知县来了!”
  老白员外吃了一惊,嘀咕道:“俺就随便发了请帖,他居然还真来了,快快扶俺出去迎接。”
  向知县已经带着随从下船,没走多远,便见附近的水田边,围着许多村民在看热闹。
  他派人去打听情况,随从问得仔细,把朱国祥种田的步骤全部分说。
  向知县听了哈哈大笑,对左右随从说:“此迂腐书生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在哪里寻了本古书,便觉自己是神农再世,白员外竟然还真个信了。”
  众人跟着笑起来,都道老白员外看走了眼。
  就连严大婆,也觉得不靠谱,当晚对朱国祥说:“朱相公,俺觉得你那种田法子不行。这谷种刚撒下去,明天还能捡起来用,照着老法子撒种就好。你要觉得麻烦,俺明天一大早,就帮你去田里捡种子。”
  沈有容却对朱国祥有信心:“姑母,朱相公性情谨慎,万不会无的放矢,他那法子肯定管用。”
  严大婆说:“你只种过旱地,又没种过水田。俺却是种过的,插秧也快得很。”
  沈有容说:“以前县里让油菜水稻轮种,当时的农夫也不信,现在却有许多人用这法子。”
  严大婆顿时无言以对,但依旧认为朱国祥搞错了。
  全村上下,除了沈有容,没一个肯相信。
  老白员外,能算半个,他将信将疑。
  第36章 打油诗也是诗
  夜晚。
  白家二郎白崇武,已然从县里回来,他生得白白胖胖,正是古代标准的富贵相。
  “向知县怎来了?”老白员外问。
  白崇武低声说道:“还没来得及告诉父亲,就在前两天,州里下了公文,今年的和买钱、和籴钱都要涨。还有,勒令补齐往年逋赋。州里补不齐,州官要吃挂落;县里补不齐,县官也要吃挂落。那位县尊,已经愁坏了。”
  老白员外听得一阵沉默,好久才吐出浊气:“这世道,唉……”
  白崇武说道:“祖母寿宴,俺家请了许多头面人物,全县近半的乡绅都要来贺寿。向知县忽然至此,恐怕别有所图,无非借着这个机会,说服全县乡绅积极纳粮。”
  “祝二是甚打算?”老白员外问。
  白崇武说道:“祝二就是个官迷,知县说啥,他便干啥。”
  祝二以前是反贼头子,被招安之后,担任西乡县主簿兼县尉。才几年时间,就彻底融入体制内,恨不得给知县老爷当狗。
  他怕被读书人看不起,斥巨资请来老学究,给自己改名叫祝宗道。
  还给自家编了个族谱,始祖能追及火神祝融,远祖是东晋护国上将军祝巡……
  这厮全然忘了自己是苦出身,面对知县唯唯诺诺,面对乡民重拳出击,每年征税都异常积极。
  老白员外说:“打点好祝二,莫要生出事端。白福德那五兄弟,今年让他们轮差,怎也能应付一阵。能躲得过就躲,躲不过再想些法子。”
  “只能这般了。”白崇武说道。
  北宋中后期,万户以上的县,才设置有县丞。到了徽宗朝,通常要两万户的县才有县丞。
  而小县的主簿和县尉,往往由同一人兼任。
  所以整个西乡县,县衙里只有两个官,一个是主官向知县,一个是佐官祝主簿。
  忽然,白崇武说道:“向知县似有买地的打算。”
  老白员外一听,竟然轻松许多:“看来刘家要倒霉了。”
  白崇武道:“就怕县尊的胃口太大,一个刘家他吃不饱。”
  “噎不死他!”老白员外冷笑。
  宋代的地方官,允许在任职地置产。这导致许多地方官,眼见短期内升迁无望,直接就在辖区内疯狂买地。
  而且还要买良田,地主如果不卖,那就把地主往死里逼!
  今年朝廷突然要加税,正好给了向知县借口。
  县城周边村落,刘家占了很多好田,且其靠山已经衰落,属于绝佳的待宰肥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