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陛下,太后,此人用心险恶,请务必严加查办!”
盛紘一番慷慨陈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瞬间唤醒了在场许多大臣的理智与正义感。他们纷纷站出来,为明兰辩护,声讨那王姓官员的卑鄙行径。
王姓官员眼见众臣不相信自已所言,狗急跳墙,胡乱开口,冷笑道:“民间传言四起,岂是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定是盛明兰自身行为有亏,才授人以柄。”
顾廷烨闻言,眼神瞬间变得深邃而锐利,射向王姓官员,随后他缓缓地将目光从那王姓官员身上移开,转向皇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陛下,东京城中谣言四起,怕是背后有推手。
护国公主身为我大宋之尊,竟遭此等诽谤,不得不令人怀疑有细作作祟,意图通过败坏公主名声,动摇皇室根基,进而削弱百姓对皇室的信任。此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安危,必须彻查!”
见顾廷烨将话题引到邦交细作的身上,王姓官员急了,试图将矛头转向顾廷烨与明兰的私交上。“陛下,顾将军此言差矣,他之所以偏袒盛明兰,怕是因为二人交情匪浅,陛下,事实就摆在眼前,但您看朝中多少人竟为此女说话,朝中不清明啊陛下,这是祸乱朝纲之兆啊!”
皇帝闻言,眼神微眯,审视着殿内众人,尤其是那些多依附于太后的官员,他再看向顾廷烨,眉头紧锁,似在权衡利弊。
明兰离得近,敏锐察觉到了皇帝的表情变化,她瞅了眼王姓官员,心中暗忖:此人不知道是哪头的愣头青,胡乱上来攀咬,不知又是出于什么目的,之前的无稽之谈,明兰不放在心上,可最后这段话却是让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真的戳中了皇帝的心事。
现在皇帝和太后新旧两派正是斗争激烈地时候,相互较劲,皇帝心中怕是对太后也是不满的。此时顾二哥仗义执言,虽出于好意,却也可能为他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于是,明兰决定主动出击,她上前一步,朝着那王姓官员的方向说:“王大人,本公主告诉你,我确实曾被伪装成流寇的邕王府爪牙掳走,原因无他,只因我昔日与嘉成县主结怨,邕王在策划那场刺杀官员的阴谋时,为给女儿出气,顺带着将我捎上了。
而后我逃出生天是因为我有保命的法子,女儿家在外行走,就是要有诸多防备才可,途中幸遇御林军相救,此事人证确凿,无可辩驳。
至于救驾之功,靠的是本公主的智慧和英勇,本公主驾马不停不歇直奔禹州,直至遇见陛下方止,陛下与顾将军皆可为我作证。本宫所言,王大人可听清楚了?”
第173章 入耳
明兰的话掷地有声,王大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嗫嚅着说不出话来,只能小声嘀咕:“这…这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罢了。”
明兰笑了,“方才王大人所言,哪一句不是旁人的一面之词,仅凭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甚至堂而皇之地在此大殿之上散布,如今我据实以告,您却置若罔闻,反指我不配立于朝堂,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王大人如此做派,究竟是对我有偏见,还是对我女子身份的有偏见?”明兰意有所指。
太后的目光倏地望过去,王大人额头直冒汗,腿也开始打哆嗦。
明兰却并不打算就此罢休,继续开口道,“陛下,太后,我等正商议国之大计,赈灾安民,而这王大人却无端挑起纷争,企图混淆视听,这背后的动机,不得不令人深思。陛下,太后,臣以为,此人行为可疑,要么是他国细作潜伏,意图破坏我大宋稳定;要么是叛军余孽,心怀不轨,企图借机生事。无论何种情况,都应严加审查,以绝后患。”言罢,明兰郑重其事地跪下,目光坚定地向皇帝与太后请命。
王大人此刻已是汗如雨下,双腿一软,扑通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臣冤枉啊!臣只是轻信了市井流言,误以为护国公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臣的初衷,实则是为了陛下,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啊!”
他心中懊悔万分,自已虽步入朝堂多年,却未能有所建树,反观盛明兰,一介女流之辈,仅凭救驾之功便凌驾于自已之上,这让他心中满是不甘与嫉妒。他素来轻视女性,太后虽为女子,但地位尊崇,他自是不敢妄议,可盛明兰不过是个出身四品官府的庶女,竟能如此风光无限,这让他难以接受。
尤其是那日,他在街头对家中妻女稍加训斥,竟被盛明兰撞见并当众斥责,更是让他颜面扫地,心中怨恨更甚。于是,当那些关于盛明兰的谣言传入他耳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认为这不过是她徒有其表、不堪一击的证明。他自以为众多同僚与他想法一致,都对盛明兰的存在感到不满,这才斗胆在朝堂之上发难。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盛明兰非但没有如他所料那般惊慌失措,反而条理清晰地反驳了他,这让他措手不及。
皇帝见状,心中已有了计较。他深知自已初登大宝,正值多事之秋,辽国与金国虎视眈眈,朝堂之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大局。王大人的举动虽看似无心,但实则动机不明,不得不防。于是,他沉声下令:“将此人押下去,交由御史台详加审理,务必查明真相!”
王大人被侍卫带离大殿,盛明兰则恭敬地叩拜谢恩:“谢陛下明鉴!”
随后,皇帝又将话题引回了赈灾之事,鼓励盛明兰将她的想法详细阐述。大殿之上,群臣也忽略先前的插曲,再次围绕旱灾赈灾之事展开了讨论,大殿之上气氛恢复紧张和热烈。
盛紘一番慷慨陈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瞬间唤醒了在场许多大臣的理智与正义感。他们纷纷站出来,为明兰辩护,声讨那王姓官员的卑鄙行径。
王姓官员眼见众臣不相信自已所言,狗急跳墙,胡乱开口,冷笑道:“民间传言四起,岂是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定是盛明兰自身行为有亏,才授人以柄。”
顾廷烨闻言,眼神瞬间变得深邃而锐利,射向王姓官员,随后他缓缓地将目光从那王姓官员身上移开,转向皇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陛下,东京城中谣言四起,怕是背后有推手。
护国公主身为我大宋之尊,竟遭此等诽谤,不得不令人怀疑有细作作祟,意图通过败坏公主名声,动摇皇室根基,进而削弱百姓对皇室的信任。此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安危,必须彻查!”
见顾廷烨将话题引到邦交细作的身上,王姓官员急了,试图将矛头转向顾廷烨与明兰的私交上。“陛下,顾将军此言差矣,他之所以偏袒盛明兰,怕是因为二人交情匪浅,陛下,事实就摆在眼前,但您看朝中多少人竟为此女说话,朝中不清明啊陛下,这是祸乱朝纲之兆啊!”
皇帝闻言,眼神微眯,审视着殿内众人,尤其是那些多依附于太后的官员,他再看向顾廷烨,眉头紧锁,似在权衡利弊。
明兰离得近,敏锐察觉到了皇帝的表情变化,她瞅了眼王姓官员,心中暗忖:此人不知道是哪头的愣头青,胡乱上来攀咬,不知又是出于什么目的,之前的无稽之谈,明兰不放在心上,可最后这段话却是让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真的戳中了皇帝的心事。
现在皇帝和太后新旧两派正是斗争激烈地时候,相互较劲,皇帝心中怕是对太后也是不满的。此时顾二哥仗义执言,虽出于好意,却也可能为他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于是,明兰决定主动出击,她上前一步,朝着那王姓官员的方向说:“王大人,本公主告诉你,我确实曾被伪装成流寇的邕王府爪牙掳走,原因无他,只因我昔日与嘉成县主结怨,邕王在策划那场刺杀官员的阴谋时,为给女儿出气,顺带着将我捎上了。
而后我逃出生天是因为我有保命的法子,女儿家在外行走,就是要有诸多防备才可,途中幸遇御林军相救,此事人证确凿,无可辩驳。
至于救驾之功,靠的是本公主的智慧和英勇,本公主驾马不停不歇直奔禹州,直至遇见陛下方止,陛下与顾将军皆可为我作证。本宫所言,王大人可听清楚了?”
第173章 入耳
明兰的话掷地有声,王大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嗫嚅着说不出话来,只能小声嘀咕:“这…这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罢了。”
明兰笑了,“方才王大人所言,哪一句不是旁人的一面之词,仅凭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甚至堂而皇之地在此大殿之上散布,如今我据实以告,您却置若罔闻,反指我不配立于朝堂,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王大人如此做派,究竟是对我有偏见,还是对我女子身份的有偏见?”明兰意有所指。
太后的目光倏地望过去,王大人额头直冒汗,腿也开始打哆嗦。
明兰却并不打算就此罢休,继续开口道,“陛下,太后,我等正商议国之大计,赈灾安民,而这王大人却无端挑起纷争,企图混淆视听,这背后的动机,不得不令人深思。陛下,太后,臣以为,此人行为可疑,要么是他国细作潜伏,意图破坏我大宋稳定;要么是叛军余孽,心怀不轨,企图借机生事。无论何种情况,都应严加审查,以绝后患。”言罢,明兰郑重其事地跪下,目光坚定地向皇帝与太后请命。
王大人此刻已是汗如雨下,双腿一软,扑通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臣冤枉啊!臣只是轻信了市井流言,误以为护国公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臣的初衷,实则是为了陛下,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啊!”
他心中懊悔万分,自已虽步入朝堂多年,却未能有所建树,反观盛明兰,一介女流之辈,仅凭救驾之功便凌驾于自已之上,这让他心中满是不甘与嫉妒。他素来轻视女性,太后虽为女子,但地位尊崇,他自是不敢妄议,可盛明兰不过是个出身四品官府的庶女,竟能如此风光无限,这让他难以接受。
尤其是那日,他在街头对家中妻女稍加训斥,竟被盛明兰撞见并当众斥责,更是让他颜面扫地,心中怨恨更甚。于是,当那些关于盛明兰的谣言传入他耳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认为这不过是她徒有其表、不堪一击的证明。他自以为众多同僚与他想法一致,都对盛明兰的存在感到不满,这才斗胆在朝堂之上发难。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盛明兰非但没有如他所料那般惊慌失措,反而条理清晰地反驳了他,这让他措手不及。
皇帝见状,心中已有了计较。他深知自已初登大宝,正值多事之秋,辽国与金国虎视眈眈,朝堂之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大局。王大人的举动虽看似无心,但实则动机不明,不得不防。于是,他沉声下令:“将此人押下去,交由御史台详加审理,务必查明真相!”
王大人被侍卫带离大殿,盛明兰则恭敬地叩拜谢恩:“谢陛下明鉴!”
随后,皇帝又将话题引回了赈灾之事,鼓励盛明兰将她的想法详细阐述。大殿之上,群臣也忽略先前的插曲,再次围绕旱灾赈灾之事展开了讨论,大殿之上气氛恢复紧张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