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麻绳的用处很多,有时候编织也会用到,因此一旦有空,大家就会搓一些,白朔还用竹子和树枝制作了纺锤,制作麻绳比直接搓好一些,不会搓得手心脱皮。
  现在部落里成年羽族一半以上会制作麻绳,而幼崽也能跟着帮忙,基本是只要有原料,半天的时间就能看到成品。
  多余的麻绳大部分在白朔这里,因为白朔帮部落做的事情多,大家默认除了用到的,剩余的部分都给他。现在储存物品的地方搬到了山下,更方便了。
  山洞里有几筐麻绳,白朔拿了一部分出来,取了一根两端系在树桩,又往梭子上缠了一根,开始织渔网。
  在麻绳上打出一个结,拿出一根宽一些的竹片,梭子在竹片上缠绕一周,然后打第二个结,达到需要的宽度后,开始织第二行。从第二行开始,织渔网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同一个步骤重复一行又一行,渔网也越来越大。由于竹片的存在,织出来的渔网每一个网眼大小相同,十分整齐。
  因为只是试验,白朔织的并不大,宽度大概五十厘米左右,长度也差不多,半天时间织好了这一块,取下来试承重力。
  麻绳的质量好,织出来的渔网也足够结实,白朔看着手中的渔网,开始假设,如果织一块足够大的渔网,在哼哼兽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另一边有人用木棍等工具驱赶恐吓,等哼哼兽即将跑到的时候迅速将渔网打开,是不是就能抓住了?
  渔网会限制哼哼兽的动作,羽族可以找机会捆住,母哼哼兽被抓后,小的就容易多了。渔网还能反复利用,就算被咬断了也不怕,渔网不像毛衣那样一个线头越扯越长,渔网的网眼是单独的,直接修坏的部分就好。
  而且渔网的用处远不止这一个,渔网渔网,自然要捕鱼。用渔网制作一些地笼,再用柳条和蒲苇编几个鱼篓,部落的食物又可以丰富一些了。
  鱼并不是稀罕的食物,因为不好抓和鱼刺多这两大缺点,很多羽族不乐意吃,但如果不用费力捕抓,每天只需要扔鱼笼鱼篓下去,也没人会拒绝白来的食物。
  第20章
  回忆了一遍鱼篓的制作方式,白朔选择做最简单那种,先把细长的竹条烤一下弯曲成想要的形状,用麻绳固定,定型后拆下麻绳,将渔网绑上去,四周开出几个进鱼的口,再用麻绳处理一下,防止进去的鱼逃跑。
  另一种鱼篓和篮子背篓有些像,白朔先编了出一个底部稍小的竹篮,继续加高一段后开始缓缓向内收口,再编一个倒须盖,盖好后从外面很容易进去,但从里面想找出出口很难。
  教会彩林,让彩林带几个人帮忙做,白朔让幼崽们去挖蚯蚓。
  雨后的蚯蚓数量特别多,白朔见过很多次,这两天没下雨,但幼崽们以前玩挖出过不少,十分有经验,找土壤湿润的地方挖开,一挖一个准。
  白朔拿出两个竹筒,告诉幼崽们把挖好的蚯蚓放在竹筒里。
  只有一种饵料还不行,白朔也不知道这条河里的鱼喜欢吃哪种,干脆把能想到几种都试一下。
  切肉剩下的碎肉、碾碎的小麦、在外面抓到的虫子……每种饵料都放两个鱼篓,看最后哪种抓到的鱼最多。
  鱼篓放进去一时半会不用去看,白朔就开始耐心教大家织渔网。
  为了保证最后织出来的渔网差不多大,白朔把竹片做成相同大小的,边缘稍微打磨一下,一人一个分下去。
  渔网不难学,在白朔教了一个晚上后,基本都学会了怎么织,只是速度有快有慢,白天在部落编工具搓麻绳的老人要更快一些。
  白朔根据大家的表现进行了一次分工,现在编织渔网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因此手速最快的负责织渔网,然后是原料问题,也就是搓麻绳,这两组是最重要的小组,一共十个人,六人编织渔网,四个准备麻绳。
  剩下的几个老人负责编织背篓等工具,另外采摘队和狩猎队用坏的工具需要维修时也是他们帮忙。
  采摘队里一部分手工好的人每晚制作一批陶坯,其他人则是去挖土,捡树枝,特别是树枝,白朔让大家把所有见到的枯树枝都捡回来,因为他意识到一件事,一直用土和石头不太行,要考虑烧一些砖出来,砖块比较整齐,盖灶台的话肯定要比用石头好。
  白朔还考虑过石灰,石灰是用石灰石烧制的,最近他让采摘队和狩猎队带一些不同的石头回来,暂时还没有发现石灰石的痕迹,不过白朔并不担心,石灰石并不是特别难得的材料,如果真的找不到,他就去海边捡贝壳,麻烦是麻烦了点,但一样能得到石灰。
  相比于成年羽族,幼崽们的工作就要清闲一些。和白朔白肃差不多大的幼崽在白肃的带领下寻找白朔需要的植物,每次留一两个人在部落给白朔帮忙。和白乐年龄差不多的,则负责一些不需要技术的工作,比如看到水开了喊人,再比如盯着圈里的小咯咯鸟。
  分工后效率比之前提升了不少,以前是一旦有新的事情做,所有人都一窝蜂涌上来,等这份工作做完了,再去找其他工作,时间就在转转悠悠寻找事情做的时候浪费了,而现在,白朔能靠产出判断哪边缺人哪边人多了,根据情况调整。
  老人们一天都在部落,编织渔网的速度不慢,两天的时间,白朔就得到了几张大号的渔网,每一张都比他之前编的那个大很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