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暴露了也无妨。
  如今她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墨家同门。
  虽说“墨家弟子”这身份一开始是假的,可到了这会儿,假的也成真的了。
  蒲象一愣,赶紧道,“不敢劳师妹远迎!”
  虽然早听台舒说过张祯礼贤下士,但也没想到居然会这般大礼。
  以她靖国长公主、冀州牧之尊,言语温和都算有孟尝君之风,何须如此!
  而且刚一相见,她便认他是同门师兄!
  也许台舒没说错,墨家若想重振,得着落在张祯身上。
  进得中堂,请几人入坐,张祯看向蒲象身旁的小孩儿,“这位是?”
  不会就是蒲元吧?
  咋还这么小?!
  蒲象:“犬子蒲元。”
  张祯:“......师侄今年几岁?”
  蒲元忽闪着大眼睛,脆生生地道,“回张师叔,我今年六岁啦!”
  张祯心里暗囧,俯身摸摸他的头,柔声道,“乖!”
  让人上些小孩子爱吃的点心糖果。
  她承认,她有一点点失望。
  主要是之前太过惊喜,忘了问台舒蒲元的年纪,还以为他跟台息差不多大。
  可算一算,蒲元的确应该是个小孩儿。
  姜维都要在八年后才出生呢!
  她现在只有一个问题。
  自己有上帝视角,因而知道蒲元会是一代宗师,但台舒是怎么看出他必成大器的?!
  要知道蒲元现在才六岁啊!
  还用他和台息对照。
  都说儿子是自家的好,怎地到台舒这儿反过来了?
  张祯心里吐槽着,热情招待蒲元父子。
  蒲元年纪幼小没关系,总会长大,何况还有他爹蒲象。
  能让台舒郑重其事地引荐,蒲象肯定也有大能耐。
  “此前不知蒲师兄大驾光临,多有失礼,师兄勿怪!”
  蒲象很惭愧,诚实地道,“是我小人之心,对张师妹横生猜忌。”
  张祯笑道,“此乃人之常情,蒲师兄以前又不认识我,无需介怀!”
  台舒在一旁道,“蒲师弟,往后你就知道了,张师妹极好。”
  蒲象叹道,“何需往后?如今便知。”
  墨家能出张祯,是幸事。
  张祯刚要说“世间及得上我的确实不多”,猛然想起他们不是名士狂生,是实干人才,连忙自谦,“两位师兄过誉!”
  技术人员通常有一个特点,不善言辞。
  也可能不是不善,而是不喜。
  当人过于沉迷某项事物,就会觉得其它的寡淡无趣。
  蒲象也是如此,跟张祯应对几句,就下意识说起老本行,焙烧、熔炼等等。
  他们墨家同门,本就不讲虚礼。
  这正合张祯之意。
  第240章 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蒲师兄炼钢,不知用的什么炉?”
  张祯笑问道。
  蒲象与台舒对视一眼,谨慎地道,“张师妹有何指教?”
  他记得台舒说过,张师妹那一支,可能得到墨家钜子的遗泽,技艺极多,若能得她指点,可少走许多弯路。
  张祯做思索状,“我家先师,曾留下一张图纸,说能炼出好钢。”
  命人取纸笔,现场画出宋朝高炉。
  两头细,中间粗,像个腰鼓。
  为何画宋朝的?
  因为宋朝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是中国古代冶炼的巅峰,宋神宗元丰年间的钢铁产量,比八百多年后欧洲各国的产量总和还要多。
  产品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改良了高炉冶炼法。
  钢由铁中来,这是个常识。
  由铁变钢,关键点在于碳含量。
  生铁由铁矿石烧出,是粗制铁,含碳量大于2%。
  熟铁更进一步,以生铁精炼而成,含碳量约在0.02%以下。
  钢则是含碳量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
  所以炼钢,其实就是不断减少铁矿碳含量的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就用海绵状的块炼铁,再过热渗碳、反复锻打,炼出了渗碳钢。
  即百炼成钢。
  到了西汉时期,炼钢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懂得了炒钢。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炒钢冶金技术。
  之后又发明了用于炼钢的熔炉,到宋朝时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腰鼓造型能使热气分布均匀,节约燃料,延长炉墙寿命。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台舒是内行,蒲象更是内行中的内行,一见高炉图纸便被吸引住,接过来仔细观看。
  张祯:“还有一个小玩意儿,有助于火力。”
  说着画出木风箱。
  这物件在现代农村很多,但汉朝还没有,最早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是小东西,却非常实用。
  台舒听她说明原理和用途,忍不住埋怨道,“张师妹,为何不早告诉我?”
  此物他也需要呐!
  张祯:“呵呵,没想起来。”
  是真没想起来,今日说炼钢才想到的。
  台舒有点酸,“蒲师弟一至,你就想起来了!”
  张祯:“......台师兄恕罪,我绝无厚此薄彼之意,真是一时忘记!”
  真正的端水大师,绝不能让某一方感觉到偏心。
  如果有人已经感觉到了,就得尽量弥补。


章节目录